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光绪中华 > 第二四零章 夜谈
是帝国最好的资源来源,无论是从地理上来说,还是从成本上来说。

    而销售市场,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的开拓及海外市场的展开的问题,在这方面,必须要持续的军事行动去征服领土,绥靖治安,而后培植市场,这种长期的过程,必须要提前布局,而在这方面,德国与中国之间,可以有相当程度的合作。理由很简单,英国人控制好的市场,永远是英国人的。而亚洲范围内,可留给自己发挥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这是我所面临的国内压力,工业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要求。这种压力反映在政策上,就必然要求帝国对外争霸。

    幸好我仍然是说一不二的皇帝,还能压制这种需求十几二十年,但是以后呢,如果我永远一直压制着国内的需求,那么革命几乎是我就可以看得见的。没有人能与数亿中国人作对,哪怕是他们的皇帝。

    而农业方面,由于也是张之洞的行政系统兼顾,大地主阶层也迫切需要压制一下,否则将会诱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所以,新的土地与移民行动也是势在必行,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情结是外国人难以想象的,目前这几年的拓土战争的成果算是稍稍缓解了这些年的土地兼并的压力,但是以后,仍然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土地方面立法是势在必行,否则若干没有地没有产没有业的贫民们,将会为了生存的需求跳出来。陕甘地区的民变已经给朝廷敲响了警钟。

    工农业在这个时代还没有联接起来,但是在张之洞的条陈里,农业机械化已经在他的绸缪之中了,在将来的某一天,他的概念里,内地的农业用地将在许多轮的渐渐兼并之后,入落到农业资本家手里,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将产生出若干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都将是移民政策的对象,新的土地将用来安置移民,再分出工业与农业用地,培植市场。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才能发展出一个良性的工农业并进的局面,工农业的进步则反过来支撑起为帝国争得生存空间的军事体系,这样的循环结构,才是这个地球上最庞大的帝国的生存之道。

    他显然是准备得很充分,而德皇的那份大礼单显然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作为文管系统的首脑,已经完的沦为一个亲德派了。在他的数十年的长远规划中,给我描绘了一个诱人的良性的循环前进的帝国模式。显然已经超出了今晚的讨论范畴,我不置可否,心里却心潮澎湃。

    张之洞这个当代大儒,他的思想已经被环境改造得极端的富有攻击性,他的计划有待补充的地方还很多,譬如思想控制体系等等,而且,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这个庞大帝国出现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这虽然也颇为符合我的中华帝国体系下的加盟国的设想,但是我从来没想过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能看到诸如中华帝国扶桑王国,中华帝国暹罗王国,中华帝国菲律宾共和国之类的加盟国体系就出现开来。

    但是按照张之洞的设想,这样的体系显然会在几十年内就能露出端倪。

    他显然是觉得,有了德意志帝国的面帮助,这个庞大帝国已经可以踏上起步了。但是他却忘了一点,这个起步的过程,是需要有十数年的总体和平发展时期的。如果世界大战在明天爆发,站在德国一边是无可想象的,海外领地几乎可以肯定立即将吐回去,而沿海地区也将随时面对不知何方的攻击。

    望着张之洞稍稍略显轻狂的六十三岁的老相,感触良多,这个人已经不知不觉变化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更应该看清楚他身后的那些阶层,资本家阶层,大地主阶层,大商家阶层,甚至说不定还有工人阶层。

    “更重要的是——”就在我思考他的折章的时候,张之洞开口道:“皇上,据教化部康侍郎所言,那批先贤所遗的甲骨文残片中,确有一言表明,把握好此次机会,我中华必将龙跃东方,图谶译文便是西方二兽逐利,有龙跃东方。显然便是表明眼下之格局。”

    我一怔,这才明白张之洞心思变化的轨迹,在他这样的人,有宗教色彩的图谶虽然不可轻信,但也是有莫大的作用的,更加令他动心的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正在他的推动下渐渐变为现实,一个有雄心大志的人又怎么会放弃一个成功机会如此之大的方向呢?

    而他显然不知道,康有为的所谓译文,纯属是根据需要来的吧。我早就知道康有为有这样的一句译文,而北京的许多大儒高才,都认定了康有为所译属实,虽然我是不信,但这时代的人,又有几个会不信呢?

    “皇上——”张之洞又再出言道:“今日臣也受到伊犁将军伊克堂阿奏报,新疆又出祥瑞,和田出土一座古墓,其间有一织锦,上以隶文绣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以此推之,恐为秦汉之物,据考《汉书》天文志,当为汉武用兵之时的物件,此亦祥兆也。”

    这个我是知道的,点了点头,笑道:“如今五星在哪呢?”

    “回皇上话——”却是善耆接话道:“前些日子两江总督刘坤一有信来,云说上海到徐家汇天文台观测到五星连珠的异像,奴才也以为是正应天时。”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