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光绪中华 > 第三三七章变端
官高兴的向记者朋友们宣布了他们是多么的享受和平,为了与曾经的敌人分享和平的快乐,他们特地邀请了皇家海军罗宾逊上校参与这个仪式云云,在一阵阵礼炮声中,罗宾逊上校被架上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事实上这一天的北海上,类似这样的仪式在其他地方也在展开着,双方的军人当然不会愚蠢的认为和平当真能够降临,他们只是利用这宝贵的十天时间,互相的去查探对方的底而已,像德国方面的这种行为,在英国人那里也有,譬如英国海军就在北方苏格兰海域发现了德国来访者,十来条驱逐舰护送着尊贵的潜艇来客到达了军港,并且热情的招待了他们,英国方面还宣布德国客人极端的受欢迎,所以在盛情难却之下,u-39号潜艇体官兵已经答应了在苏格兰长期访问的邀请。

    而在苏伊士运河那里,德国人当然也没有愚蠢的强行闯关,事实上英国人也认为他们的真实目的绝不是想进入地中海而已,他们只是利用这个机会打击一下运河守备部队的士气,并且为着某种军事目的查探一下什么东西而已,所以在英国方面正式拒绝了通航请求后,德国人也没有再过多的纠缠,而是停留在红海一线,并对东非实施了某些侦察。

    所以,对于双方来说,吃上点亏,占上点便宜都是很正常的,尽管每个当事人都会像罗宾逊上校那样的气氛。

    谁让这是一个和平十天的开始呢?

    这次和平计划实际上实在中国,美国,连同教皇一体推进的,中国方面当然有人会与德国人做先一步的情形推演和做应对预案,德国方面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合适的回应举动,抢英国人先一步占得先机,这是与他们目前保持着和中国美国的良好关系是分不开的,尽管美国国内也存在着亲英派并且英国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高明的指点,但毕竟还是慢了德国人一步。

    和平计划当然对战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最起码欧洲大陆上那些被战火炙伤了的地方,在这十天内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修补,对于战争双方来说,除了可以交换交换战俘,收容收容尸体之外,也可以适当的增强一些对对方的了解,并且这也是一个补充后勤的好机会。在这个时代,打的就是钢铁和火药,粮食的消耗战,谁家里钱多物多,谁就有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所以各国都在拼命的往前线运送给养,调配生力军,医疗物资,战争消耗物资等等,同时在外贸方面也连续向美国和中国下了大订单,用来付账的当然是货真价实的硬通货,在这个时代,纸币在国际流通市场上并不比废纸强多少,谁知道在几年后颁行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的政府还会不会存在?

    一些胆子大的人也在利用着这个机会利用一切关系网,不管是生意上的还是工作上的私人的,许许多多畏惧战争的人正在寻求着逃离这片很快就要被战争之神再次统治的土地。一些人去了美国,一些人去了中国,世界虽大,目前也只有这两个地方好去了。英国往美国跑的人要多些,而同盟国方面由于一直以来的盟友关系,往中国跑的要更多些。

    谁也不知道在这些人流中,会不会有将来能够决定未来的人才,总之为了吸引高层次的人才,中华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都有相当的政策倾斜,以利于本国吸引优秀人才,提升民人口素质的移民政策出台。在这段时间里,这些政策方面的比较,也会成为继宗教信仰,人文环境之外,那些要移民的人们考虑去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当然不会指望在宗教信仰和语言环境等方面与美国比,事实上这也不具有可比性,除了在政策上稍作倾斜之外,也有皇家研究院等先例作为诱因,其他方面当然也不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心力,有那个钱有那个精力,把民的教育水平提升上去,建立起一个自主的科学发展体系比什么都要强。

    战争当然是刺激科技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诱因,那些冠冕堂皇的诸如对科学的向往对更高生活水平的渴望等等理由都是胡说八道,事实上人性本恶,只有追求更高的军事科技,如何更有效更快速的更多的杀死敌人才是人性所追逐的东西,军事产品转化为民用产品,才是最好的出路。目前的帝国,也正在这条路上向前迈进,在以军事订单刺激工业发展以后,民用工业自然而然的就发展了起来。

    德国人之所以在战场上那么的强,除了他们民族性中极强的纪律观念和甚至有些刻板的民族性格之外,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从诺贝尔奖颁奖以来,德国在这些年中的获奖人数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还要多,他们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既在这方面得到了上帝的宠爱,也在环境和地缘政治方面得到了上帝的诅咒。或者说,一项是另一项的补偿。

    他们在这次和平十天中的总体作战计划在经过总参谋部呈递到我手上后,我不禁为他们擅于利用这次机会,并营造出事前浓重的和平氛围的能力所惊讶,虽然所有的目的最后还是服务于战争,但是他们这之前的一系列十分有诚意的表现,也让旁观者不由自主的把支持票投在他们这一方。

    除了荷兰外海的欢迎仪式,在红海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