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华娱之巨星推手 > 第749章 操控奥斯卡的男人
交活动。而韦恩斯坦对此的解释是:“我很抱歉有三位学院成员在场,但那是个新闻现场,要是想制造新闻,那就不得不弄几个名人过来。”

    在2012年的评选中,韦恩斯坦公司给《好莱坞报道者》的订户们发了“供参考”的电邮。其中引用了评论家塞尔玛·亚当斯的话:“梅丽尔·斯特里普上次拿小金人已经过了29年了!《铁娘子》中的表演理所应当让她再赢一次!”这也应该是触犯规则的,因为“供参考”信息中不允许提及过往的奖项。然而韦恩斯坦经由第三方,利用了规则上的漏洞。

    而打违反规定擦边球对于韦恩斯坦来说显然不是仅此一次。利用规则改变带来的漏洞,《上帝之城》在2004年收获了4项奥斯卡提名,而在2002年奥斯卡它参选最佳外语片时甚至失败了。韦恩斯坦告诉《娱乐周刊》:“我们做了清醒的决定,把这部影片在影院里留了54周。”而为了在发行时间上可以参加奥斯卡评选,韦恩斯坦甚至将这部影片反复发行了三次。

    第二斧:电话轰炸评委推荐影片!

    1997年《纽约时报》上一位曾经亲身体验过韦恩斯坦的公关策略的评委撰文写道:“据一些学院成员说,米拉麦克斯(韦恩斯坦影业的前身)打电话又早又勤。约翰·埃里克森是居住在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一位退休演员,他说自己最近接到过好几次米拉麦克斯代表的电话。第一通话,他们就询问他是否收到了《弹簧刀》,并且催促他尽快观看。

    过了几天,那位代表又打电话过来评估埃里克森先生的观影感受。代表还着重推介了比利·鲍伯·松顿在这部影片中的卓越表现,他在《弹簧刀》中自编自导自演,饰演了一个刚刚被放出医院的精神病杀人犯,25年前他用弹簧刀杀死了母亲和她的情夫。“那位代表说:‘难道不觉得他很棒么?我希望这够得上一个提名。’”埃里克森回忆道。

    偶然或是必然,米拉麦克斯的游说被证明是成功的。埃里克森先生兴冲冲地在选票上提名松顿为最佳男主角,即使他在接到电话之前没怎么听说过《弹簧刀》这部电影,而且他原本以为这是部史泰龙的电影。

    米拉麦克斯对埃里克森先生的劝诱可不止于此。在得知圣达菲地区还有一位学院成员后,米拉麦克斯在二月初为他们安排了一次放映。埃里克森和其他人这回一股脑就能在本地影院的大银幕上看到《马文的房间》、《弹簧刀》以及伍迪·艾伦的《人人都说我爱》等多部影片。”

    电话轰炸评委的公关活动后来虽然被禁止,但是公关公司仍然可以通过举办私人观影会、内部推介会、明星慈善活动等多种方式直接地对评委的选择产生影响。

    第三斧:意识形态攻防战:抹黑对方,拔高自己!

    韦恩斯坦的公关技巧当然不止如此,在合理的公关范畴之外,各色不那么能见人的公关手段也一一使出。为了让自己的影片获得提名,甚至展开族群政治的攻势。比如《今日美国》就曾报道,为了让不太强势的《浓情巧克力》获得最佳影片的提名,韦恩斯坦在报纸广告上声称杰西·杰克森(黑人民权领袖)和反诽谤联盟(著名犹太人权益组织)的福克斯曼赞扬了这部影片,并以此获得相关族群评委的选票支持。

    而面对如《美丽心灵》这样的强劲对手时,韦恩斯坦则用了不光彩的“抹黑”手段,四处宣传《美丽心灵》略去了原著传记中约翰·纳什显露出的同性取向,以此来提升反对的声音。有趣的是,今年韦恩斯坦自己主推的传记片《模仿游戏》,则是一个明显显露出主人公同性取向的传记片。这应该和近年来同性地位的大幅提高以及同性团体在各行业内影响力显著提升息息相关。

    而《社交网络》则是韦恩斯坦高明公关策略下的另一个受害者。

    在冲奥的关键时刻,关于《社交网络》的负面评价却如潮水般涌来,先是各种和脸书有关的人士站出来指责影片捏造事实丑化形象,接着影片原作小说爆出了抄袭风波。

    而导演大卫·芬奇也一直无心宣传这部作品,对奥斯卡爱理不理。

    另一方面韦恩斯坦对《国王的演讲》进行了各种高大上的塑造,而导演和演职人员对于韦恩斯坦安排的宣传活动也是无条件配合,最后又一次成就了本片。

    在《社交网络》意外落败之后,其发行公司的高管曾表示,比起超快语速节奏讲述互联网创业者故事的《社交网络》,《国王的演讲》的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学院中占据绝大多数的、年长白人男性成员的青睐。

    每到颁奖季,忙碌地进行公关的制片公司当然不仅仅是韦恩斯坦影业一家。

    而互相抨击和诋毁对手也是公关策略的一环。

    同样是“抹黑公关”,2010年时,《拆弹专家》的制片人曾写信给部分学院成员,明言要求人家不要投票给对手《阿凡达》。事情很快败露,该制片人被禁止参加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而同样对《美丽心灵》进行各色诋毁并被发现的韦恩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