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宋时明月 > 第一部 华丽的前奏去 第1053章 大相国寺的码头

    赵兴接口回答:“那座小院子我已经看了,家具齐,反正我也不打算在京城常住,所以简陋点也不怕,明日我就搬过去。苏轼又沉默了片刻,才开口:“为师打算就新法写几个调整,你看……”

    赵兴突兀地插入:“不如归去!”

    苏轼听了一愣,被赵兴看穿了心事,他没有掩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朝堂上……”

    苏轼想说的是朝堂上“斗争”气氛越来越浓,新党旧党为了各自的主张----不,他们不是为了各自的主张而斗争,纯粹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党派立场而斗争。

    王安石在变法的时候,有人对新法的许多主张提出质疑。皇帝也为某些质疑而疑惑,他询问王安石如何处理,王安石根本没打算依据反对意见。对自己地变法主张进行拾遗补缺,他直接询问皇上:“把他们的名单告诉我。”

    于是,大迫害开始了。

    王安石在这里引进的是一种新地政治哲学:斗争哲学。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包容和中庸,宋朝是君子政治。王安石提倡的斗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大的排它性。如果说“崖山之后”是中华文明衰落地开始,那么,自“安石之后”,中华文明的政治传统基本上已经断裂。

    身为中国斗争学派的鼻祖,自王安石之后,政坛交锋不再是为了利国利民,而是为了斗争,为了在斗争中获得唯一奴隶主---皇帝的更大宠爱,以此攫取更大的权利。

    争宠。才是斗争的终极目标!

    赵兴不由想到一则宋代笑话。传说:杭州有一个地方的乡村教师给学童们讲《论语》,把其中的“郁郁乎文哉”念成了“都都平丈我”,这些小学生便牢记心上认为这是正确的。等到一个老学者前去纠正谬误,告诉学生们应该念“郁郁乎文哉”时,反倒把学生吓跑了。

    “都都平丈我”----宋人笑他而不知道它地含义,赵兴这个现代人有资格笑吗?

    在斗争哲学中长大的一代政客,已经完陷入了报复与反报复的兴趣中。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告诉他们人与人之间不该斗争。应该有事说事,讨论、妥协、达成共识……他们会怎样?

    他们的世界观崩溃了!

    他们会怀疑你在诈骗他们放下武器----而事实往往是这样。

    军器监案的爆发是个导火索,这意味着新党人员的报复开始了,刚开始还能就事论事,后来则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处身在党派争斗的苏轼里外不是人。因为他虽是被新党迫害地人员。但他并不赞成盘否定新党的变法,而是要求对其中一些变法方案进行甄别对待。

    这让他像一个蝙蝠一样。无论在鸟类兽类里头,都不受欢迎。

    刚刚平息地“藩钱案”只是个引子,苏轼已经感觉到两党斗争的大火越烧越旺,他感觉到针对他的潜流汹涌,所以他才如此忧郁。

    苏轼应该感到庆幸,他幸亏生在宋代,所以还能活着,否则,即使晚生年,作为实用主义者,然不顾路线道路的正确与否----那么,他依然摆脱不了受迫害的命运。那时他能活着喘气都是一种奢侈----在这点上,赵兴身在局中,恨自己无力帮他。

    幸而,幸亏这是宋代,不杀士大夫。所以苏轼地命运还有转机,只要苏轼肯退下来,做一个田舍翁诗酒娱己,自然可以幸福余生。

    但可能吗?赵兴深知这一点。

    宋代地知识阶层还保留着一种傻傻的、纯朴地使命感,哪怕到了大宋灭亡的前夕,他们依然纯真的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在挽救这个朝代。

    正是这种使命感使赵兴迷醉。然而,他却有点绝望的发现,有可能,在“都都平丈我”的教育下,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加速这节列车向深渊奔去的速度。

    沉默良久,赵兴终是徒劳地努力说:“不如归去!”

    苏轼没有回答,他的使命感不允许他这么做。这就是宋代知识分子的无奈!

    赵兴深知这点。兴开始搬家。陈公川姊弟自然跟随。秦观本来还想继续在苏轼家中寄寓下去,但赵兴强拉着他离开。

    除了秦观之外,因为租的院落大,陈父子也干脆不住客栈,搬到了赵兴的新院子。

    等到了第五天,苏轼进入贡院,朝廷上开始进入科举的封闭出题阶段。京师里的气氛陡然凝重起来,天气也似乎被这种凝重气氛所感染,一连几天都阴沉沉的。

    这一天,和乐楼专门张灯结彩。用盛大宣传攻势吸引东京汴梁城的眼睛,码头上,著名的歌唱班齐云社。律声社精英尽出,在相国寺的码头上展开了宋代地“路演”,娉婷秀媚,桃脸樱唇。玉指纤纤,秋波滴溜,歌喉婉转,道得字真韵正,令人侧耳听之不厌,倒让寒气逼人的东京汴梁城有了点鲜活的气息。

    赵兴带着陈公川远远地站在相国寺的附近的一座茶楼上,眺望着运河码头边、在寒冷的天气下,那些做劲歌热舞地宋代街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