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宋时明月 >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35章 给皇帝庆祝生日


    竹竿子”走在最前面,伴奏的乐队跟在指挥后面,称“后行”。不过,这些人确是胡人打扮。共两百余名十二三岁上下的儿童参加演出,分为十队:

    一为柘枝队,穿五色绣罗宽袍。系银带,戴胡帽——形状有点像现代的贝雷帽。这队边走边击鼓,演唱汉代地《柘枝曲》。

    二为剑器队,穿五色绣罗襦,裹交脚幞头,戴红罗绣抹额——亦即裹头,红锦手帕包头。这些人边走边舞剑器。

    三为婆罗门队,着紫罗僧衣,绯褂子。因僧人是印度过来的,故称“婆罗门队”。他们边走边诵经。

    四为醉胡腾队。着红锦襦,系银,戴毡帽——也就是宋代著名的范阳帽。他们边走边翻筋斗。

    五为诨臣万岁乐队,着绯绿罗宽衫。浑裹簇花幞头——京剧里小生常带的英雄巾。这队表演的是宋代戏剧内容。

    六为儿童感圣乐队,穿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宋代童子型,梳两小辫,称总角。他们在杆子上舞着。表演赶趁。

    七为玉兔浑脱队,着四色绣罗襦,系银带。戴玉兔冠。浑脱乃酒囊、皮船、口袋等——这队伍也就是现代的旱船队。

    八为异域朝天队。穿锦袄,系银束带,戴夷冠——波斯胡帽,也就是现代的无沿毡帽。他们敲敲打打,表演着西域打击乐。

    一为儿童解红队,着紫绯绣襦,系银带。戴花砌凤冠。绶带。解红是红色彩带,解红队也就是挥舞彩绸。边走边舞的队伍。

    一为射雕回鹘队,着盘鹘锦襦,系银,射雕盘。这队副武装,展现男子威武气。

    两百多名儿童,红紫银绿,色彩斑斓,绵袄宽衫,着装多样,戴玉冠,裹幞头,舞剑器,执锦杖,捧宝盘,挎雕箭,扮外夷来朝,装异域献宝,亦庄亦谐,亦歌亦舞。那种热闹壮观的场面,无不会使人陶然而醉,乐不能禁。

    这是什么?现代叫做“花车巡游”,据说是民国以后传入中国的洋玩意……嗯,现在,赵兴在宋代观看中国人地花车巡游——是的,是宋代!是中国!他心里不住琢磨:这花车巡游,焉知不是宋代传遍世界的?怎么到最后,它成了彻底的洋玩意?郁闷!

    宋代城市惯兴以儿童来祝福、来祈祷、来欢乐地风尚,尤其重大的社会活动,都要让儿童来参加以烘托气氛。像熙宁年间东京久旱不雨,皇帝就下令东京的儿童着青衣,围绕着各坊巷贮满水、插柳、浮蜥蜴的大瓮,呼喊着:“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降雨滂沱,放汝归去!”

    这种庆祝方式,宋代称之为“小儿队舞”。

    有了儿童起舞寄托吉祥,驱灾降福,即使是久旱不雨,人们也会将此当成赏心乐事。因为在享乐主义盛行的北宋,人们不太在于具体内容,“但贵其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而皇帝生日动用“小儿队舞”表演,也是为了使“赏心乐事”的氛围更浓……现代人看不到这场景,但可以从宋代地《百子嬉春图》来感受这场景的迷醉。

    “小儿队舞”组成的花车巡游持续了一整天,巡游队伍走遍了杭州城地大街小巷……第二天,进入了团练蹴鞠表演。

    苏轼还有一个官职是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原本在天宁节这天他要检阅禁军地,并在这一天组织禁军表演,以祝贺天宁节,但由于他实在分不开身,禁军表演就顺延到了第二天。

    宋代大多数禁军不是用来战斗的,是用来表演的,他们每年的训练就是为了在节日里为百姓演出。汴梁城的禁军任务重,他们要在金明池开放日,以及元宵、寒食、中秋、冬至,还要在天宁节表演。而移戌外地就粮的禁军任务清闲,他们每年表演的重轴戏只是天宁节。

    这天表演地是一种有球门地蹴鞠运动。

    这种蹴鞠运动,较之不用球门的蹴鞠运动稍有对抗性。参加运动地人需分为两队,每队各有16人,计有球头、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两队总共32人,通常又被各自唤做“左右军”。

    苏轼指着场地向赵兴介绍:“离人,你看过金明池的表演吧,那里人多场地小。一般不搞这样的比赛,但在外地,禁军在天宁节最常做地就是蹴鞠赛。”

    这场比赛是在杭州校场举行,比赛对百姓开放的,往常这校场是禁止百姓出入的,现在,场外人山人海,连墙头上都蹲满了人。赵兴比量了一下场地的大小,问:“这场地有尺寸规定吗?”

    苏轼好奇的瞥了一眼赵兴:“规定尺寸干嘛?人常说:有多大的场子摆多大的阵。各地校场大小不一,官家规定校场大小。反而令大家放不开手脚……嗯,倒是那球门有尺寸规定:两根高三丈二尺的木柱立在那里当作球门,木柱相距二尺八寸,网阔九尺五寸。球门上有一个大小三尺左右的风流眼,作进球用……”

    “我不信”,赵兴一翻白眼——古人关于尺寸的东西,从来都不可信。

    那门柱有三丈二尺高吗?这高度相当于两根电线杆子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