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红楼梦魇 > 第49章
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近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

    此回只有这四次用"元妃",都与宝玉有关。一提起钗黛,就又还原,仍用"贾妃",而此处称宝钗黛玉为"宝林二人",显然这一场没有宝玉,二宝不致混淆不清。看来早本此回宝

    玉已经十七八岁,与贾珍贾琏同等身分,男性外戚除了生父都不能觐见。"携手拦入怀内"等语,是对小孩的动作与口吻,当是一七五四本最后一次改小年龄后,一七五五年加的润色,感人至深。所有的"元妃"都是这次添写宝玉觐见时用的。因此迟至一七五五年才有"元妃"这名称,"杏元和番"则是第一个早本就有的,隔的年数太多,以至于"元字"封号犯重。

    庚本第六十三回芳官改名一节末尾分段,看得出此节是后加的,原稿本中间插入两页,末了忘加指示,令抄手"续下页"。但是回内怡红夜宴并没改写过,因此还留着两个漏网之鱼的"王妃"。席上行占花名酒令,袭人拈到"桃红又是一年春",麝月拈到"开到荼蘼花事了",预言袭人别嫁,最后只剩下一个麝月。第一个早本内元春是王妃,看来当时已有第六十三回,结局已有麝月独留,袭人别嫁──湘云达到了与她同嫁一人的愿望,而仍旧不能相聚。

    三六桥本的续书人如果仅只知道早本情节,遵循着补撰,就不会用杏元封号,犯了元妃的讳。换一个字还不容易?显然"杏元和番"这一回是直接从第一个早本上抄来的。续书人手中有这本子。

    三六桥本虽然是续书,有部份早本保留在内,仍旧是极珍贵的。既然四○初叶还在日本,只要在战火中无恙,日本也有研究红楼梦的,一经唤起广大的注意,也许不久就会有消息了。但是周汝昌提了一声"或云在上海"。倘在上海,那就不大有希望了,恐怕又像南京的靖本一样,昙花一现,又遗失了,似是隐匿起来,避免"收归国有"。

    "旧本"之四──南京刻本──写宝玉作看街兵,住"堆子"中。看街兵制度始于乾隆元年,上谕废除京师的巡检官:"……外城街巷孔多,虑藏奸匪,各树栅栏,以司启闭,……其栅栏仍照旧交与都察院五城及步兵统领,酌派兵役看守。"("东华录")。我在报上看见台湾鹿港古迹的照片,也有拦街的木栅,设门,不过没附有小屋,大概因为气候暖,不像北方,看守人至少要个木棚遮蔽风雪。中土已经湮灭了的,有时候在边远地区还可以找到。

    乾隆六十年杨米人"都门竹枝词"有:"赶车终日不知愁,堆子框呵往下浏";"堆子日斜争泼水,红尘也有暂停时。"看街兵夜间打更,白天洒水净尘,指挥交通。京中大街中高旁低,居中行走限官员轿马,所以框喝叫骡车靠边走,一靠边就直往下溜。

    "旧本"之二写宝玉"沦为击柝之流"。之三写宝玉湘云暮年,"夫妇在都中拾煤球('渣'误?)为活","流落饥寒,至栖于街卒木棚中"。周汝昌按:"栖于街卒木棚中,为'沦为击柝之流'一语之正解,可见非谓宝玉本人充当看街兵,实即穷得无住处耳。"这推测得十分合理。

    嘉庆九年,御史书君兴奏:煤铺煤缺,和土作块。似是煤球之始,那么乾隆年间著书时还没有煤球。宝玉湘云只是在垃圾堆里捡出烧剩的煤核,有人收买,跟现在一样。但是"街卒木棚"是个时代的标志,使咮成为可靠的原本。

    关于此本内容的记载,只说&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