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 > 第31章


    ,日军企图侵占我国的东南沿海各省,作为其最后挣扎的基地。9月9 日,日军攻占温州后,相继占领福州,控制了闽浙沿海地区。而国民党顽固派为了保存实力,准备内战,无心坚决抵抗。加之苟安腐败已久,与日军刚一接触,便一溃千里,把大片国土奉送给了日军。

    党中央、毛泽东审时度势,于9 月27日致电华中局:“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新的发展部署,特别是浙江的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随后,党中央又对华中局指示:新四军在执行西进、南下两大任务中,应以南下为主,尔后视情况变化,争取面控制苏、浙、皖、闽、赣诸省,使我党我军在举行战略反攻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并且,中央打算抽调一些部队,担任南进任务。

    粟裕对于东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自1938年率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以来,有一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心中。这就是:有朝一日率领大军重返浙西,在这里开辟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三年艰难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使他怎能忘记浙西的山岗和密林,怎能忘记浙西的人民群众!

    想到这里,粟裕马上坐下来起草报告,自告奋勇,愿率领苏中第一批主力部队执行南迸任务,再当一次先遣队员。

    华中局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粟裕曾在浙西南打过三年游击,对地形、民情较熟,由他指挥军队南进最合适不过,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报告,并上报中央。

    不久,中央批复下来了,同意粟裕率部南进。粟裕十分兴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眼下挺进浙西的第一关便是:偷渡长江。

    偷渡长江,谈何容易。

    敌寇对长江封锁极严。舰艇在江中昼夜巡戈,沿江据点林立,警戒严密。

    敌寇又严令所有船只白天凭条出港,晚上进港封存,各种船只为敌寇统制不易征集。时值冬季,长江水位低落形成宽阔的泥滩,除了码头,车船既不能靠岸,人马又难于徒涉。

    但除了偷渡,别无选择。

    不仅要偷渡,而且还要保证万无一失。如有失误,不仅造成损失而且暴露战略意图,后果严重,所以必须绝对保密和精心计划组织。

    镇江、仪征、扬中、江都、泰兴等沿江地段是我新四军历来联系大江南北的战略通道,两岸党的群众工作有一定基础,根据地也较为巩固,粟裕认为这是保证顺利渡江的最有利条件。

    由于渡江人数多,粟裕决定兵分东西两路。东路由刘先胜、陶勇、阮英平等同志率特一团、特四团和机关后勤,从江都大桥地区渡江。自己亲率西路的第七团和干部队从淮南出发,在仪征、东沟(六合城东南)间渡江。

    12月下旬,江南下起了大雪,积雪盈尺,天寒地冻,河湖结冰,部队行动不便,敌人也想不到粟裕会在这种时刻渡江。

    12月26日,粟裕率部进至离江边约十五公里的小营李宿营,准备于27日晚从沙窝子乘木船过江,在龙潭北的一个小码头登陆。

    龙潭,西靠伪首都南京,东邻伪江苏省会镇江,均有日伪重兵驻守,两地之间的龙潭、下蜀、高资等各铁路车站都是日伪据点,铁路与江岸并行,中间地带很狭窄,敌人做梦也想不到,粟裕吃了豹子胆居然敢在他眼皮底下偷渡长江。

    地点、时间都出敌不意,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成为最安的地方。

    粟裕又一次成功地运用了辩证法。

    当晚,我军侦察分队先过江,悄然登上龙潭码头,把十几个厂警之类的便衣武装先稳住,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对他们的政治说服工作,接着大部队也顺利到达长江南岸。

    过了江,粟裕就同接应他们的丹北、茅山地委、江(都)镇(江)工委的领导和十六旅派来的联络参谋见了面,大家格外兴奋,倍感亲切。

    江南人民突然见到军容整肃、英姿飒爽的大批新四军主力部队出现在面前,不由得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1945年1 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江南、浙东部队,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华中局并委托粟裕以华中局代表的名义面领导江南、浙东两个地区的党委工作,统一整编了苏浙的部队。

    2 月5 日在温塘召开了苏浙军区成立大会,体官兵响应党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伟大号召整装待发。

    部队在做准备,作为司令员的粟裕也在周密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