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 > 第50章


    ,形成了不同于毛泽东的看法。

    粟裕认为,分兵渡江有利有弊,利在战略意义重大,弊在受转战等多种因素牵制,难以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效果;反之,集中兵力于中原战场,尽可能多地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于长江以北,则战局将很快明朗,况且黄淮地区,我军打大歼灭的条件正在成熟。

    粟裕的这一设想如提出,等于改变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

    提不提这个意见,粟裕确实有些犹豫不决。

    他不是不相信党内军事民主,也不是怕别人误解,主要是“恐有不周”,干扰了中央的决策。但他又想,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局进行思考,从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局很好地联系起来。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央观察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

    想到这些,粟裕终于消除了顾虑。于4 月18日把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报告了中央军委,同样内容的电报也发给了刘邓一份,请他们予以指正。

    皖西。刘邓野战军指挥部驻地。

    刘伯承接到了粟裕的电报。

    “集中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作战,……求得在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

    刘伯承一连看了几遍电报,思绪沸腾起来,一会儿,他大步出门。

    院子里,邓小平在温和的春日下,正兴致勃勃地和参谋们打牌。一年多了,邓小平没有摸过牌,这一回牌兴大发,刘伯承不愿使他扫兴,忍住没有喊他,围着牌局转了一周儿,弄清了“对战”双方的实力,冲邓小平一眨眼:“悬!”

    邓小平迎着太阳,眯了一下眼,深吸一口烟,大胆地甩了扣底的“大王”,对方及时加分;赢了。

    “有事吗?”邓小平拍拍屁股上的土,随刘伯承走进了屋内。

    “你看,粟裕不想过江了。”刘伯承递过电报。

    “哦?”邓小平飞快阅电,随即哈哈大笑,‘抠底’不如‘争分’,上了台再说。有道理,很有道理!“

    刘伯承赞许地点头:“目前,敌在中原战场机动作战者有九个整编师,而我方野战部队为二十万人,如果粟裕加入中原作战,则为三十万人,三路大军密切配合,寻机歼敌三、五个师,即可完掌握中原主动权。那时候再南下,就不是牵敌,而是歼敌了。”

    “南下渡江,是毛主席酝酿已久的大动作。粟裕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有胆量啊!”邓小平忍不住赞叹道。

    刘伯承:“现在他需要我们的支持。”

    “那我向中央发电,说我们举双手赞成!”邓小平急切地道。

    刘伯承叮嘱道:“措词还是要婉转点,不要让中央以为我们真的拖垮了。”

    “依你的。”邓小平走向发报室。

    河北阜平县城南庄,中央军委驻地。

    周恩来正伏案阅着一份份电报、材料。作战参谋方兴急匆匆走进屋内说:“报告周副主席,这是刚刚收到的华野一兵团粟裕司令员的加急电报。”周恩来接过电报,签过字后急阅,然后,立即走向毛主席的住处。

    一颗古柏下的石桌上,铺着一幅地图,几页电文放在图上,毛泽东正坐在石凳上思考着什么。

    周恩来走近,说:“主席,粟裕同志经过近三个月的反复考虑,对军委南下作战的方案,提出不同见解。”说着,把手里的电报递给了毛泽东。

    “哦?”毛泽东似乎有点吃惊,看完粟裕的《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的建议》后,怏怏说道:“他不愿过江!恩来,林彪不南下,粟裕不过江,我们这台大戏难唱喽。”

    原来,在1948年2 月7 日,中央军委、毛泽东致电林彪,指出:“对我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歼灭为有利。”要求东北我军下一步要切断敌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道路。

    但4 月18日,就在周恩来收到粟裕电报的前几个小时,毛泽东收到了林彪不愿南下锦州的电报,电文说:南下北宁路及入关作战很困难。主张先打长春,吸引沈阳之敌增援而歼灭之。

    林彪的事还未处理完,粟裕的电报又到了。毛泽东十分不快。

    按照中央去年“十二月会议”的精神,按照五年打败国民党的计划,林彪南下、粟裕过江都是必要的重大举措,都是中央军委的既定方针。可好,戏刚开场,两个主角都有异议,实出毛泽东意外。

    周恩来见主席有些不高兴,劝道:“主席,粟裕的想法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