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明星音乐家 > 第1916章 大课
的结构是要怎样设计才算合理,要遵循传统结构原则还是另辟蹊径?我认为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对传统的规则作出突破,在获得预期效果的同时,还能使作品不落窠臼,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好的。”

    “关于材料的运用,材料与结构是最为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将具有对比性的材料有机地安排在不同的结构中,是使作品拥有结构力量和戏剧性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主张使用少量而精简的材料加以充分且多样的发展,不需要在一部作品中出现多个彼此间缺少联系的材料,这样易使每一个材料展开不够充分,进而导致段落间衔接不自然、作品难以在听觉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灵感有所取舍,不能因为这些灵感都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心血,就一股脑的塞在作品当中。不能在听众耳朵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很难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经典的作品”。

    “当有新材料出现时,一定让老材料带着新材料,从而使段落间衔接自然、行云流水。而对比性的材料之间,则需要一个共性的因素将他们联系起来,让矛盾和冲突在同一个场域中进行、最终融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

    “材料运用之上,就是风格的形成。将单一的动机、材料加以充分的发展,使其以不同的形态、性格、色彩、角色贯穿于曲,从而在听觉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必备要素。仅仅把相似的织体和音程“画”在谱子上,或是让纷繁复杂且彼此间缺少联系的材料星罗棋布地散落在结构中,这些做法很难使听众记住一部作品。”

    “克利斯朵夫《英雄》交响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只用了四个音就发展出一部四乐章的交响套曲,无论每个乐章各自有怎样的性格、主题,结构间的张力何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4音动机始终深入人心。”

    “这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设计材料时中抓住主题,并使其在整个作品的发展中不绝如缕,是音乐风格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我们后来的这些创作者们,都应该好好品读伟大作曲家的经典之作,学习其中的精华,最好做到引为己用。”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的创作,为谁而写?”

    “相信这也是困扰我们创作者们的一个大问题,创作时是否要考虑听众的接受度?我应该为谁而写?”

    “我认为,创作者一定要为自己血液中的激情而创作,因为这才是你最本真的、最能够做好的东西。”

    “我不会去考虑听众的感受,因为这实在太难了,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我在创作时,只去考虑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当然,我也会考虑创作目的,如电影音乐、电视剧音乐、各种场景音乐等,必须让音乐符合目标的需求。这些音乐,就不能随心所欲的进行创作,可以当成是做作业。”

    “绝大部分音乐,一定要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为自己的idea而写,而这个idea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有神而无形的,为这个idea 写出源于你内心东西,这样才能赋予音乐灵魂。”

    “我们一定不能让当代的音乐创作只存活在专业的院校里,成功的作品一定是让不懂何为音程、何为和弦的人都能神贯注的聆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大家都能够理解的idea,然后为它设计出合理的结构、音响。”

    “综上所述,创作者要为创作意图而写,在一个具有共性的想法,创作意图上,做合理的安排、布局、设计,充分的将其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听众自然能够接受并被音乐所吸引。”

    秦放歌在那侃侃而谈的时候,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不说,家长和老师们,也都听得相当的投入。因为他们也都明显听得出来,秦放歌讲这些,都是特别有实际意义的,并非是无的放矢。都是针对学生创作中的“思想问题”而讲的,先解决了这些思想上的包袱,弄清楚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后面的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

    他在这滔滔不绝就讲了一个多小时的“大课”,也让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滕舒婷这个助手也不是那么尽责,都没说帮着总结下什么的,倒是她的和声老师吴亦芬,也是著名的“秦放歌吹”,经常上央视音乐频道,各种变着花样夸秦放歌的。

    秦放歌在海外的那些演出,都是请的吴亦芬教授当解说嘉宾的。

    吴亦芬教授心善人好,对秦放歌和滕舒婷她们更是格外关心,她这和声教授的水平也不是盖的。

    最后也是吴亦芬教授,为秦放歌的这节大课做出了总结,他自己不好意思太过自吹自擂,但在吴亦芬看来,这是秦放歌太过谦虚的缘故。

    她们这些当老师的,就没那么多顾虑,这些总结,其实也是她们作曲系老师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在这点上,秦放歌和吴亦芬她们这些老师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在这时候,秦放歌根本就不一位学生,而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从他开办大师班起,就是这样的定位。吴亦芬也根本不觉得夸张,她甚至觉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