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明星音乐家 > 第1088章 通气
受好一阵子的!最起码,也要等到我们《唐璜》演出之后。歌剧同行也就那么些人,主要还是看观众的反响。现在意大利各大歌剧院的经营相当艰难,罗马歌剧院也不例外。在这样严酷的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歌剧事业异军突起,倒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

    “是的,我们国家的巨大市场潜力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周先生这样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把关,还有秦放歌这样的票房利器。”钱菲菲点头也笑得很开心,古典音乐的大环境如此,个人的力量暂时是无能为力的。但小范围内的影响,还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在中国这片市场,尤其作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殿堂的国家大剧院,秦放歌已经证明了他无以伦比的影响力。

    而作为国家大剧院演出部的部长,钱菲菲手里有更加详尽的数据证明这点。

    对于不断萎缩的古典音乐市场,热爱歌剧艺术的周秀英着急也没用。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歌剧艺术走到今天,一直站在高雅艺术的顶端。可在西方,歌剧所面临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成本高昂,另外就是观众老化。尤其3o年来,制作同一部歌剧成本现在要增加1o倍。

    周秀英对此也是了如指掌,她也是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心态,“就拿意大利来说,13个主要的歌剧院,无一例外,部都在亏损经营,其中罗马歌剧就负债约三千万欧元。”

    但凡有相关了解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歌剧演出投资大、周期长,而观众对歌剧的度相对较低,导致歌剧演出处于“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的艰难处境。

    和她们一起过来的大剧院法务部门的何雄,对此也有深刻的理解,“罗马歌剧院负债经营,也是正是我们中国歌剧崛起的最好时机。”

    钱菲菲也表示赞同,“这样一来,我们也更能占据主动地位。”

    周秀英都清楚,不光是话语权的问题,牵涉到切身的利益问题也是最直接的,艺术家们也避免不了。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地方,就曾为了艺术家工资的问题闹出了劳动纠纷。肯定是不怎么光彩的,大家不是都觉得古典音乐各种高大上嘛!

    目前的话,欧美的歌剧界基本上是通过联合制作来解决目前资金上的压力,她们也琢磨着,在中国歌剧院中,也通过这样的联合制作来降低成本。

    而就这部《唐璜》来说,成本已经是非常低的了,因为是第一部歌剧作品,需要打出点名头来才行。秦放歌几乎放弃了所有可能的收入,以往都是歌剧院或者国家单位什么的委托作曲家创作歌剧,还要和编剧脚本等多方人员合作,支出成本都是相当高的。

    秦放歌这样一来,可是为国家大剧院节省了相当的成本,和他合作起来,也是一路绿灯。

    国家大剧院的院长董梁就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国家大剧院体量庞大、功能多元、运费高昂,每年政府补贴只有3o%左右。我们在保障制作水准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控制制作费用,实施低成本策略,从而增强剧院整体运营效果,确保歌剧制作的可持续展能力,达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国家大剧院的制作成本应该是西方制作成本的1\/5或者是1\/4,推动剧院可持续展。”

    他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只是想要压缩成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必须得有人为艺术做出牺牲才行。人家西方歌剧院制作成本那么高,就没想过压缩成本?也实在是难以减下去,艺术家也是人,需要吃饭生活的。

    周秀英也说,“我们的优势其实是很大的,我在国外这些歌剧院听歌剧的时候,见到的观众中,半数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国外的同行们也都在羡慕我们中国歌剧演出中,出现更多的青年观众。”

    究其原因,钱菲菲作为大剧院的工作人员,也做了相当多的努力,他们的官方言中,也把这些因素都讲了出来。

    “一方面,国家大剧院依托各类公共媒体、古典音乐频道等自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扩大自制剧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会员体系,设立歌剧培养基地,‘百场歌剧讲座进校园’等活动,逐步培养热爱高雅艺术、有较高艺术欣赏能力的观众群体。与国际上歌剧观众数量减少、观众结构老年化的状况截然相反,国家大剧院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通过‘滴灌’的传播推广和长期观众培养机制,已经实现了观众的逐年增多,年龄覆盖老、中、青各年龄段,并以青年观众为主的忠诚观众群体,开拓了市场空间。”

    此刻,还要加上有秦放歌这个人气的明星在,他的部歌剧《唐璜》,放出去的门票半个小时内就部售罄,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个,可是连国家很多老牌的歌剧院都做不到的事情,就这样轻松被秦放歌达成。

    看看国外吧,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执行总监科马克·西姆斯则公开讲话,“英国皇家歌剧院有一个很大的艺术教育团队,负责吸引年轻人。我们用各种各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