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都市小说 > 重生明星音乐家 > 第1186章 艰巨
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做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歌剧,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一部歌剧从创作到排演,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投入。一句话,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歌剧演出从来就是亏损的也根本没有盈利的时候。

    其次,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影响歌剧的发展,并不光是民族歌剧,在欧美等歌剧发达国家,同样受到电视、电影、网络这些新传媒体迅速发展的影响。各种流行音乐更是用不同的姿态和风格冲击和影响着观众,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享受由单一转向多元,成为影响制约民族歌剧发展的客观因素。

    此外,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也影响着民族歌剧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民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族心态:一方面习惯于把在外部世界遭受的种种苦难回归到内心的顿悟加以化解,另一方面又强烈希求在物质世界的失落到精神世界去满足。特殊的民族心态创造了特殊的民族戏曲艺术,而戏曲艺术又引导并创造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由于这些特殊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普通观众不太欣赏西方歌剧的喧叙调和咏叹调,而某些歌剧的创作又违背了观众的审美情趣,致使某些歌剧上演之后昙花一现,难于在基层观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却这些相对比较客观的因素外,在歌剧创作上,影响着民族歌剧发展的问题也相当多。剧本问题的表现尤其突出,“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根基,是灵魂。倘若没有一本好的剧本,绝不会出现优秀的歌剧,而歌剧的剧本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写起来有相当高的难度。由于其特殊性,不光要求剧作者要有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同时要求作曲家懂得戏剧的规律。还要两者紧密结合,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写出一部好的歌剧来。两者能相互贯通的,国内相关的人才实在不多。

    先前的那些民族歌剧的创作,无一例外的,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某些歌剧的创作,盲目追求西方大歌剧形式,大肆渲染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关系;乐队的伴奏不能至始至终烘托歌剧音乐的发展;歌剧中重唱与合唱的应用处理不好,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歌剧的质量。在周秀英看来,就是作曲家的专业水平不过硬,不是所有作曲家都是秦放歌这样天才级,她自己在音乐创作上也没什么天赋,也就不能去怪其他作曲家。

    中国民族歌剧从形成到现在,对歌剧理论建设不够重视,中国歌剧至今没有歌剧史方面的专著,民族歌剧的创作理论少之又少,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谓的文艺评论,报喜不报忧,多是附和、吹捧。民族歌剧的理论建设跟不上,文艺批评发展不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歌剧表演人才流失的情况也相当严重,培养一个优秀的歌剧人才,需要花费至少十年的时间,由于某些因素,国家辛勤培养的许多优秀歌剧人才,多签约国外各大剧院而不愿留在国内的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歌剧的发展。

    总之,影响制约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克服这些问题,也就决定了我国歌剧的基本走向。

    以至于方希平他们懂行的都戏称,“这简直就是地狱级别难度的挑战!是比让歌剧复兴更加艰巨的任务,至少以前那些经典的歌剧已经深入人心,观众们多少有些印象,演出得精彩出色的话,大家就会买账!新的民族歌剧,想要杀出一片天,实在太难太难!”

    但周秀英却鼓励大家,“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决心!”

    要论民族歌剧发展的理论,周秀英是最有发言权的,她也提出不少要求,和方希平秦放歌他们一起,在不断探索中继续前行。

    首先,无论中国歌剧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不能无视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和中国人民的情感形式。毕竟,民族歌剧的观众,重点还是中国的观众。

    而在歌剧创作中,要吸收戏曲精华,连秦放歌都说,“有这样巨大的宝库而不知道好好利用的话,就真是犯罪!”

    想要创造出有中国特色、观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积极吸收中国戏曲的文化精华必不可少,他自己的民乐合奏《梁祝》,就从越剧中吸取了非常多的养分。比睿呈示部中的,连接部与副部,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就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此外,在其中,可以见到很多越剧的影子,有不少类似越剧唱腔的音乐。如果改编成歌剧的话,这些优点都是要保留的。

    方希平和周秀英他们对此研究得更深入些,也深刻的认识到,民族歌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这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哲理和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要和戏曲、民族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各种人文艺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运用广大群众熟悉的戏曲的表演形式、音乐语言等,创作出以中国戏曲结构为母体、以民间音乐为素材作曲、风格上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