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顽贼 > 第二百九十一章 生员
道前年朝廷发生了什么事,否则也不会说出此言了。”

    刘承宗想了想,摇头道:“当时忙于军务,不知出了什么大事。”

    前年夏天,他在黄龙山道击溃了宁夏总兵贺虎臣的部队,收降宁夏边军无算,从此兵势大盛,所遇再无强敌。

    在那之后便一路西行,也没空打听朝廷的事了。

    但说到底,这些人不是童生,秀才在县学是管饭的,而且他们是四川人,也不是陕北的生员。

    若在陕北,朝廷给官员都快发不起工资了,但在四川,每月朝廷还会给他们发粮食。

    尽管生活条件谈不上优渥,却也完没必要像那些失去寺庙的流氓僧人一样跑过来混饭,有时候还要出去帮阿佳宰个牛、搬个茶。

    他更愿意相信这帮屌人都是好色之徒。

    “大前年腊月,后金破关而入,朝廷征发各镇边军,皇上深感资财不足,下了诏书,要收生员优免银,为国库增收近五十万两。”

    杨万春道:“天下生员何其多,大州县五六百、小县二三百,收钱很容易……但生员就不容易找活儿了。”

    刘承宗坐直了身子,向后微微靠去,抬手在扶手上轻拍两下:“你接着说。”

    他就知道,在恶心天下人这件事上,他可以永远相信崇祯大帝,生员优免银,皇上圣明!

    五十万两,较之上千万两的边防军饷不过杯水车薪,但足够恶心寒门士子。

    确实,秀才这个身份里,有很多富裕阶层出身的人,对他们来说把朝廷本身优免的役钱补上不算什么。

    但对小家小户的年轻人来说,十年寒窗苦读考个秀才,还没从你这朝廷挣了钱,一下子啥优免都没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文武官员的优免,在天启年间就没了,给朝廷增税四十余万两,只剩下生员的优免。

    文武官有俸禄,不靠优免过日子,而很多生员本身就靠着这点优免过日子,现在也没了。

    这让刘承宗无端想起小拉尊送他的那套十六法。

    十六法不算什么进步的东西,就差白底黑字写明了,这套藏地律法就是为保障奴隶主贵族权力而存在的。

    刘承宗就琢磨啊,到底在大明如今这个朝廷眼中,它的根基是什么呢?

    是农民吗?不像,陕西的税到如今还没免呢。

    是军人吗?也不像,否则不会欠两三年的军饷。

    是官员吗?曾经刘承宗一度认为这个朝廷的根基是官员。

    但如果皇帝认为官员预备军的生员,三四十万生员的忠诚还不如三四十万两银子,那他们一定不算根基。

    毕竟朝廷的资金缺口可不是三四十万两银子,一年军费就已经在一千五百万两左右。

    那皇帝到底认为,他的朝廷根基是什么呢?

    刘承宗不知道。

    “我们都是平民百姓出身,在四川没有地,那边算地广人稀,自天启年间就把人头税贴进田税里纳银,这笔钱一般是佃户出。”

    杨万春向刘承宗介绍了基本情况,一摆手道:“所以从去年开始,突然之间,成都府数百生员找活儿干,哪里能有这么多让他们干活的事呢?他们就来了打箭炉,有吃有喝有地方睡觉,运气好了还能像我一样当个上门女婿。”

    “阿佳们也愿意照顾他们,这些人没准啥时候就成了举人、进士,将来做大官,反而能成为阿佳们的依靠。”

    刘承宗缓缓点头,随后小声问道:“土司们就不招揽这些秀才么?”

    “招揽,沈边冷边,还有长河西,都招揽士子,可招揽归招揽,哪里用的了这么多人。”杨万春叹了口气道:“哪个生员不想做官,谁愿意给土司当个师爷啊!”

    刘承宗听完,差点拍案而起。

    这帮生员不就是给他量身定做的吗?

    “你呢?”刘承宗对杨万春问道:“你也想做官?”

    杨万春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摇头道:“若考上举人也就罢了,如今在锅庄挺好,衣食无忧,也能一展所长,虽说没有官身,但这边蛮家众多,秀才也够受人尊敬了。”

    “也算人各有志,那他们在这住了时间不短,应该懂西番言语吧?”

    杨万春点头,其实他已经猜出刘承宗想做什么了,近半年来,尽管刘承宗离打箭炉很远,却是这里的风云人物。

    毕竟打箭炉既是蛮家的边缘,也是汉家的边缘,人们听说一群汉人在西北西南打出一片天地,没有谁不振奋的。

    杨万春如实答道:“回大帅,都多多少少会些。”

    “这就行了,一会你问他们,若有愿给我做官的,就跟我走,我有七个县,需要一批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若有真才实学,将来更上一层也不是不可能。”

    杨万春一直都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