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顽贼 > 第四百八十七章 关西有好汉
然能作战的守军数目相抵,杨嘉谟不怕,但他端着望远镜扫过阵前,却打从心底冒凉气。

    那些填城壕的民夫啊,都是高台的百姓,其中还有一大部分看上去就是高台千户所的旗军和军余,身上都穿着洗烂了的鸳鸯战袄。

    那些推动攻城器械的军兵,更是统统一水的明军的装束,他们的穿戴跟五里外列队的元帅府军兵根本不一样。

    这一点在军官身上最为明显,明军的军官穿的是上下分体的布面甲,一般是红蓝两色。

    而元帅军的军官呢,就俩字儿,富贵。

    按说这帮人铠甲形制跟明军一样,也是布面甲,但他们不穿,都在骡子身上驮着或车上扔着。

    他们穿的是镶皮棉袄棉裤,袖口、下摆、领子镶边还有钵胃顿项都是毛茸茸的,看着就很暖和,棉袄棉裤外边则俱罩锁子甲,杨嘉谟也想不通刘承宗从哪儿弄这么多锁子甲。

    夜里的时候杨嘉谟还见过他们穿半袖的长罩甲,不是布的也不是棉的,看着像毡子但要细得多,可他又打从心底不乐意往羊绒那边猜……这种尺寸的羊绒罩甲少说五斤,单单绒线就值银五两,稍微重点再算上纺织工的工时就得十两往上。

    杨嘉谟这个总兵官穿的御赐锦缎、潞绸做的三层表里衣裳,按市价也就才值三两银子,算上绣工都没到十两。

    怎么着,一个叛兵头子的河湟割据小政权,小队长穿的都比大明总兵官好了?

    但这不是杨嘉谟感到寒心的原因,真正让他寒心的是城外的这些民夫和士兵,正在填高台护城河的都是高台的军户,他们可能去年刚刚把护城河的淤泥往外疏通过。

    而第一批进攻高台的士兵则是肃州军,就是杨嘉谟这个甘肃总兵官麾下的肃州军。

    别说他不明白,护城河对岸指挥民夫填壕沟的肃州营参将胡志深也不明白,他寻思城上的杨总兵为啥不投降呢?

    这仗打来打去死的都是咱自家人,更别说甘肃甘肃,肃州已经降了,甘州也已经降了,你这个凉州人出身的总兵官还在这守着个高台城,图个啥嘛。

    在他看来杨嘉谟就该赶紧跑回老家去,只不过后边的刘大元帅未必会让他跑回去就是了。

    不过想不明白归想不明白,胡志深对他的军队第一批进攻高台这事没啥意见,早在俩月以前肃州刚刚投降的时候,刘承宗就把话跟他说明白,肃州营整编完成就要拉到前线打仗。

    胡志深过来之前一直提心吊胆,他本来就自己认领了肃州卫小废物的称号,只是得势劝降了山穷水尽的游击将军丁国栋、千总米剌印,这俩是肃州真正的狠人。

    再加上身边元帅府下派的肃州营副参将蜂尾针,那是个什么玩意儿啊?胡志深听说这个蜂尾针是民军出身,投降明军,又投降元帅府,五百骑冲垮了瓦剌鞑子万军之阵。

    最离谱的是这五百人还他妈的兵分两路!

    听元帅府的话,丁国栋和米剌印肯定正磨刀霍霍把他宰了呢;不听元帅府的,蜂尾针手下可是真的不多不少五百骑,刺杀国师汗可能还需要兵分两路,干掉他这个废物小点心,不需要。

    肃州营这三千多号人从肃州卫逶迤而来,可以说将领是个个心怀鬼胎,直到在高台城下见到刘承宗。

    说实话刘承宗本事不大,他也怕被降兵降将刺杀,第一次见肃州营的士兵,集结时都不让人带兵器。

    但他很真诚,知道不能跟饿着肚子的人谈理想。

    直接让人拉来营两月行粮,又当众召集三十名百总上前,赏每个百总队一口猪、一只羊,移交一车黄豆,让他们自己发豆芽当菜吃。

    随后刘承宗指着工匠营地:“攻城器械,造好了;轻炮重炮,准备了;出远门没带银子,高台城……以百总队为例,先登城者,赏河曲良马一百二十匹;次登城者,赏蒙古良马一百二十匹;三登城者,赏关中驴一百二十匹;把城拿了,营赏地三亩,人人有份。”

    在营叫好的欢呼声里,胡志深舒服了,他最怕的是刘承宗召集营聊什么朝廷无道,那是正确且没用的废话,当兵都是老百姓,老百姓最朴实了,只要你让咱过得舒服,你说谁无道谁就无道。

    你让咱吃饱穿暖有婆姨,咱可以抬着云梯打国朝;你让咱扬眉吐气人上人,那咱爬云梯打的就是前朝了。

    胡志深悬着的心嗖一下就回肚子里了,肃州卫教谕出身的参谋董矩老先生拍拍他的肩膀,拢着胡须意思很明显:死不了啦。

    老教谕是读书人,对刘承宗的把戏看得很明白,赏赐里一句都没提百总以上军官的事,上下一心中间想动也动不了。

    士兵看见的是刘承宗很大方,军官看见的是刘承宗很小气,那么当本来就有反意的军官跳出来鼓动士兵反叛,士兵会更愿意把军官的脑袋交给大元帅换赏赐。

    别说守城的是杨嘉谟,守城的就算是朱由检,肃州营也照打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