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顽贼 > 第五百四十四章 陈奇瑜长大了
宁夏方向的情报非常有限,至少在洪承畴身边没有元帅府的间谍,而杨鼎瑞派往秦州、凤翔府的生间足有数十,收买的因间、内间更是多达数百之众,几乎把陈奇瑜、练国事等人的情报摸个门儿清。

    相较而言陈奇瑜掌握的军队挺多,至少在兵额上不比洪承畴少,不算驻防的卫所军,仅战兵就有六个不满编的营,但陕西方向的明军士气有很大问题。

    吃不饱饭的地儿,士气肯定有很大问题,杨鼎瑞和刘向禹再有能耐,没有粮食,当年在黑龙王庙山也一筹莫展,如今陈奇瑜也一样。

    陕西六个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支为张应昌率领的秦军,有杨彦昌、贺人龙这两个战神;另一支左良玉率领的援剿军,有汤九州、邓玘这俩战神,阵容在大明可谓相当豪华。

    尤其是援剿军,他们兵力少,从河南进陕西,仨营加一块不到六千人,又经历了邓玘部哗变,吸收了一千多农民军才恢复到六千人,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三营主将,在崇祯七年都是大明最耀眼的大将,从蓟辽打到陕西,可以说是从东到西打遍整个北方。

    左良玉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崇祯二年末复官以来几乎无月不战,先与后金战遵化,后战大凌河,于崇祯四年在松山、杏山取得战功第一,领着势单力孤的两千昌平军转战河南、山西、北直隶,功勋彪炳。

    汤九州的威望功勋与左良玉并列,同样以孤军转战各地,部将都死得换了一茬。

    邓玘更是劳苦功高的勐人,起家于奢安之乱,拿下勇冠诸将的名头,夜入贼营砍人的川军勐汉,一路砍人的功勋升到四川副总兵,崇祯二年为勤王率六千川兵出川,皇上指哪就往哪儿打,整整六年不归乡,对大明的忠诚日月可鉴。

    而陕西兵出身的秦军也非庸手,他们本身就在战争烈度最高的陕西,辽东好歹是每年冬天辽泽结冰才打大仗,陕西是自打崇祯二年起盗贼蜂起流寇四窜,打仗就没停过。

    除了少数像杜文焕那种别人行军他卖马、别人打仗他喝花酒的家伙,绝大多数陕西将领的生存环境与地狱无二,不是死了,就是快死了。

    就比如神木参将艾万年,也是个勐将,陕西闹旱那年提刀上马,平叛七年,人不解甲马不解鞍。

    长年累月追逐叛军于深山巨谷,日饮脏水夜宿野地,人在外面打着仗,突然听说米脂老家父母双亡,打着打着,又听说兄妹俱死,打着打着,再听说妻儿同丧,就这仗还得打、贼还得追,有病治不了、有伤养不好。

    老艾家是米脂的大户人家,多少陕西将领没有他这个家庭条件,可就这条件,艾万年的父母兄妻死后尸首装棺停灵,一直平叛到去年才得以告假回家收敛尸首安葬,自己因为常年驻营在外风湿麻木,久坐马上痔漏脱肛,人天天吐血,没多长时间可活了。

    张应昌就是个类似艾万年一样的人物,差别只在于他始终在陕西内部平叛,没像艾万年一样跑到山西去;贺人龙也类似,这会儿的平叛将领,别说能耐了,哪怕运气差一点都活不到现在。

    最后是杨彦昌。

    说实话,陈奇瑜一度对延安营非常提防,他不是提防某个人,而是针对整个延安营。

    延安营的各级将校好些个来路不明,有的人名字还特别诡异,跟刘承宗看上去同乡同宗同辈,作风装备军容还好的像假的一样,这种玩意儿谁能不提防?

    不论搁在谁身边,那都得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

    但实在大军压境用人之际,陈奇瑜处理的手段也必须柔和,只能谋求分化瓦解,但随着大半年时间过去,尤其在左良玉、邓玘、汤九州抵达陕西之后,陈奇瑜仔细思索了一下。

    他发现一年前的自己太年轻了,延安营啥问题也没有,是时代变了。

    因为张应昌和贺人龙的表现他都看见了,左良玉和邓玘他们也都来了。

    延安营杀良冒功吗?没有,张应昌有。

    延安营劫杀富户吗?没有,贺人龙有。

    延安营肆意抢掠吗?没有,左良玉有。

    延安营消极怠战吗?没有,汤九州有。

    延安营鼓噪哗变吗?没有,邓玘有。

    而将校来路不明,以上诸营皆有,尤其左良玉和汤九州两个昌平营、邓玘哗变后重新整编的四川营,不少新募将校都直接以诨号示人。

    人家延安营军容好、作风好,这是问题吗?哦,你张应昌驻军巉口仨月没跟元帅军接战,今天一大胜、明日一小败,那战报怎么来的就真当我陈奇瑜陈老爷心里没数?

    你左良玉军纪大坏,多次扰得地方不得安宁,要不是户部尚书侯恂力保,能活得轻松自在?你邓玘束伍无能导致军队鼓噪哗变,哗变完了还没人敢说话,弹劾的纸片子飞到紫禁城就杳无音讯,那不全赖你同乡的东阁大学士王应熊庇护?

    就因为人家杨彦昌、任权儿这些人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