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顽贼 > 第五百七十二章 自欺欺人
读二十年,中秀才娶妻杨氏,中举人又纳妾室牛氏、宗氏照顾寡母及家庭,直到去年高中。

    甲戌科二甲第四十三名。

    甲戌科的进士都很厉害,因为这一年的殿试题目是崇祯皇帝亲自提出的八个问题。

    只不过这些人的去处有高有低,主要看胆量,三甲同进士出身到南方当个七品知县不奇怪,一甲进士及第在北京做个七品编修也很正常,段复兴就比较厉害了,第一任官职就是正五品的陕西参议。

    朝廷有这个缺,别人不愿也不敢来,段复兴则是争着抢着要到陕西来,凭他这个山东阳谷人的籍贯,在履历上陕西参议的官职非他莫属。

    说实话,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立场坚定的地主阶级战士,段复兴在殿试考场上答题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自己该去哪了。

    他不怕死的,非常守规矩,因为规矩是读书中举就能活出人样儿,那他就读书,谁给他读书创造障碍他就跟谁拼命。

    段复兴当秀才的时候徐鸿儒在山东以闻香教的名义起事,他领同学打白莲教;中举之后发生了吴桥兵变,他又受地方号召带乡亲干孔有德,手上三十多条人命。

    如今高中进士……陕西。

    这是老天爷的安排,也是他的命运。

    棘手的情况他见多了,只是到陕西之前,段复兴也没想过情况居然会这么棘手。

    他今年刚到陕西上任,官职是布政司左参议分守河西道,这个河西是陕西与山西交界黄河以西的意思,主要是负责延安、庆阳二府和宁夏诸卫的兵粮、督储。

    这个官职本身很正常,只不过开展工作太难了。

    宁夏诸卫的事儿,身在西安的段复兴是鞭长莫及,延安与庆阳二府又残破得不像样子,根本没有余力搞什么兵粮、仓储。

    上一任延安知府叫张辇,崇祯爷怀疑他通贼,也没找着证据,就让锦衣卫把他送到诏狱里当储备大臣去了。

    眼下这任延安知府叫张允恭,上任这几年整个就一失联状态,自打进了延安府城就没再出来过,陕西布政司只知道这人还活着,至于其他的事儿就不太了解了。

    反正朝廷给他发的命令是石沉大海,他给朝廷写公文也是秤砣落井,两边看见的都是已读不回,但到底谁读的,不知道。

    他的政令别说出延安府城门了,甚至都出不了知府衙门的大门儿,出了大堂,那一帮胥吏就不认了。

    到现在,延安府到底是个什么情况,陕西布政司根本不知道,练国事也派人去过府城,沿途所见所闻比起其他没有官员的州县要正常得多,偏偏就是收不上税。

    派去的人手也见到了知府张允恭,张知府表示他觉得延安府一切正常,皇上或者朝廷要是觉得不正常,那他能给出两个解决办法:派锦衣卫把他拿到诏狱去;或者让人把延安府搬到诏狱去。

    练国事当然不听他扯淡,又派人过去只问了一句:“延安府会不会乱?”

    张允恭说不好,只让人答复:“不动,延安府就不会乱。”

    练国事就真不管延安府了,刘承宗在青海、甘肃玩得那么热闹,他也真顾不上延安府。

    倒是庆阳府的情况要好很多,那边的知府叫鞠思让,是陕西官员出了名有仁义的奇男子。

    他跟段复兴是山东老乡,不过段复兴生在鲁西,鞠思让生在鲁东,是登州府的文登县人,不过一直在陕西做官。

    早在大乱初起,白水王二最早起事的时候,鞠思让就在西安府的镇安县当知县,几千农民军途径境内,商洛兵备道刘应遇谋剿,鞠思让就替农民军求情,说农民军都是饥寒逃税的穷苦百姓,苟活于草莽之中,为避免刀兵相向,自告奋勇前去劝降。

    他一个骑着马、带了四个德高望重的乡里老头,以出奇的气概进了当时的农民军大营,甚至还敢留在民军营地的帐房里睡了一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单凭一张嘴劝得几千人放下兵器跟他回镇安县种地。

    而且鞠思让不光能劝人种地,因为这事儿升任西安府的捕盗同知,被洪承畴调到军中做事,可飞天何崇渭、郝临庵占据的铁角城内讧,就是他给洪承畴出的主意,同样用计拿下了首领大红狼的脑袋。

    后来他升任庆阳知府,就又干回了老本行,在庆阳府的环马岭、风川等地安置流民降贼,发给牛种、教百姓耕作织造,硬是在这年月的陕北生造出一片没有兵祸的桃花源。

    但他的工作顺利,段复兴的工作就不顺利了,一提供应兵粮军需,鞠思让就骂人。

    俩知府,谁都没余力给军队供粮,仓储是空的,庆阳好歹还能收上点钱粮,勉强能给陈奇瑜提供仨瓜俩枣;延安府更是人均貔貅,有灾的时候是遭灾了不纳粮、没灾的时候就是纳粮了被抢了,反正朝廷别想见到一粒粮。

    就这节骨眼上,刘承宗大举东征,坐镇陕西的巡抚练国事还瘫在床上,巨大的精神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