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顽贼 > 第六百一十四章 瘟疫的规律
    多尔衮真往南钻,命令已经下了,事情一定程度上肯定会这么办,但那也不是杨麒的本意。

    他就是在讹诈多尔衮。

    你不追最好,你真追咱就互相伤害,我亏了你也别想赚。

    反过来说,只要多尔衮不往毛乌素海里钻,他愿意干啥干啥,围猎没问题、去冲宁夏镇一把无所谓,甚至就算跑过来围攻归化城,把杨麒闷着头揍一顿。

    对杨麒来说……也棒极了!

    后金军是死是活,能不能抢到牲畜人口,是否满载而归回到沈阳,他一点儿都不在乎。

    杨麒只在乎,漠南都督府从哈剌慎部那抢来的牲畜和人口。

    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下一步计划的基础,漠南都督府要在狼山、阴山、大青山,甚至从集宁到张家口外,修一堆土围炮垒。

    位置和制度都已经计划好,只等后金退军,就能着手施行。

    有这些东西在,将来后金军再想染指漠南,至少不会进军如此轻松。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儿,实际上多尔衮原地围猎,对眼下身处归化城的杨麒来说更加危险。

    毕竟换位思考,如果是他面临这样的情况,一定不甘心大张旗鼓地出兵却一无所获。

    只不过杨麒的准备,并不在归化城,而是又开始对总督宣大山西的杨嗣昌念咒了。

    多尔衮围猎这几天,归化城到山西边境的传信骑兵几乎连成一条线,昼夜不停地接连叩关。

    杨嗣昌如今就在大同。

    多尔衮带兵经集宁西走,明廷方面自是严防死守,崇祯又在去年入侵的经历之下花费重金组建了一支专门备奴的军队,如今颇有几分摩拳擦掌的意思。

    而杨嗣昌在山西,这几个月的主要工作是,是阅览边防状态。

    怎么说呢,在边防墩军这块,只能说是凑合。

    山西的边墙守卫压力本来就不算太大,在明代山西边墙分为两段,一段是宁武关、阳方以东,因为外面有大同、宣府两镇护着,称作缓边。

    另外一段,则是宁武关以西,历老营、水泉、偏关、河曲、保德一线,比邻河套,称作急边。

    在制度上,不论缓急,五里一墩台,一墩有五户墩军,每户有地五六亩,在附近结庐为家、耕耘收获,生于此、长于此、葬于此,所有烽火墩台的事宜都编成歌曲口诀,让小墩军从小就学,遇事就能按照口诀传警。

    这套制度,是戚继光在蓟镇传下来的。

    但制度归制度,现实归现实。

    如今能把这项制度完好保存下来的,只有山海关了。

    过去甘肃和蓟镇,都保存的不错,但俩地方都有历史原因,跟人关系不大。

    甘肃保存的好,是因为甘肃跟辽东一样,依然是最单纯的军镇,那边军户制度直到刘承宗进甘肃,都没败坏太多。

    整个军镇除了边兵就是旗军,老百姓则都是军属、军余,没啥平民老百姓,就是再败坏,祖祖辈辈干的都是这些活儿,败坏也无非往穷困那个方向走,军事制度很难败坏了。

    但甘肃的军事体系,总副参游、镇戍卫所……被刘承宗废了。

    他才没空养墩军呢,防谁啊?

    营兵、旗军、墩军能编的都被曹耀编入战兵了,留在甘肃的也都已经化卫为县,哪儿还有什么墩军。

    而蓟镇的墩台传统败坏,则是因为过去戚继光用的墩军是迁过来的义乌兵和南兵,南兵的补充招募花费比较大,后来明廷财政变坏,就招募边民、或用囚犯充军来充当墩军。

    这就导致新的墩军,不会像迁来的南兵一样,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驻守在墩台上。

    万历爷怠政,官都不补了,谁还补墩军?

    倒是山海关那边,因为历来受到重视,因此墩军一直是迁过来的南兵后裔,制度保存非常好,算是戚继光留下来的遗产。

    山西这边的情况则比较特殊,制度还在,墩军大部分也在,都是充军囚犯或边民,属于墩军的墩田虽然有多有少,多少也还都有。

    只不过有些尴尬的是杨嗣昌发现……墩台没了。

    从急边的水泉营堡向南,直到省城太原,一路上五里一墩台,有倾塌的、废弃的,还有因为农民军战争被拆毁的,总之边关的烽火只能往北京传,山西省城是收不到了。

    倒是墩军都在,在废弃的墩台附近,只种官府给的墩地,不给官府干墩军的活儿。

    杨嗣昌本来还想着重修墩台这事儿可以往后稍稍。

    毕竟墩台一路都在官道旁边,眼下肆虐山西的瘟疫仍在,他也不敢大规模招募民夫。

    只要他不大规模招募民夫,瘟疫的势头虽猛,但仍未成燎原之势。

    毕竟这个疙瘩瘟太猛,人的正常活动范围又很有限,没事儿的地一般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