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顽贼 > 第六百二十七章 你去把刘承宗除掉
瑜送信的小兵,但身上没有任何信物、书信,只说是受不了围困,借机投诚,就分在百总队下面当辅兵了。

    但还是有个人趁乱跳进渭河,一路东躲西藏,将陈奇瑜的口信送达目的地,韩城。

    韩城知县叫左懋第,是个山东莱阳籍出身士大夫家庭的猛人。

    祖、父亲叔伯、堂兄弟三代是举人进士、文武官员,叔叔是登州卫镇抚、姐夫是登州的游击将军。

    在陕西,谁都知道他很能打。

    崇祯二年,莱阳的莲社头目董大成举兵,五千白莲教徒围攻莱阳城,当时还是秀才的左懋第登城参战,发炮迎敌,结果火炮质量不好,炸膛了。

    左懋第被炸伤,匆匆包扎,换了门炮接着放,击毙一名莲社头目。

    崇祯三年他中了乡试亚元,四年中了进士,五年授官,陕西韩城知县。

    左懋第到韩城,还没跟上一任知晓交接公务,流寇就也来了,所以上任第一天就开始收敛粮畜,坚壁清野,征兵、调饷、防河、守城。

    崇祯五年,流贼被他防守击退后跑到山里立寨子,左懋第寻思贼在山里,百姓就不敢在郊外种地,便组建十一路民壮,带兵进山进剿,一直把他们打出韩城,打过黄河,打进山西。

    崇祯六年,左懋第号召富户乡绅捐钱捐粮、恢复生产,流贼又来了,他接着督兵进山追剿五十里,最后在河上作战取胜,将残敌击溃。

    崇祯七年,流寇又来了,他继续戎装上阵继续打,乘胜追击一百二十里。

    就这么说,左良玉、邓玘、汤九州这些明廷大将,面对流寇进山,一般也不敢进山区追剿穷寇,偶尔进山,也是败多胜少。

    而左懋第能在韩城像个战神,一方面是确实有本事。

    另一方面则是第一天到韩城,还没交接公务就带人御敌,使他在韩城取得无与伦比的民心。

    士绅大力支持、百姓勇猛听命,才干出了比很多官军更厉害的事业。

    韩城有苏、牛、薛、张四大家族。

    苏家和牛家是商贾,前者是苏武的后裔,早年经营当铺,后来在苏州开了‘和合苏’绸缎庄,生意火火,一开战就上万两银子往城里捐。

    后者是开钱庄的,打起仗来就一把一把烧借据。

    张家祖上能追溯到留侯张良,经营两个黄河渡口和木材生意,有筏子、船只几百艘,剿贼的时候运送军兵快速机动,也出了大力气。

    至于薛家,则是薛仁贵的后裔,官宦世家,跟左懋第有点看不对眼,但也没扯后腿。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靠万众一心,才让城墙甚至都没包砖的韩城守住了三年里的每次攻势。

    早前,元帅府的校尉领了刘承宗之命到韩城,左懋第就在城外的苏武祠给他们摆了个鸿门宴。

    嘴软心硬,说的都是好话,但意思非常明显,投降?没得谈。

    元帅府的校尉都尉回去叫人,喊来了在耀州驻军的米剌印,刚把这座土城围住,魏迁儿那边就发现了瘟疫。

    米剌印报告到中军,刘承宗衡量韩城的情况,暂时也顾不上这种小城,干脆就让米剌印撤围,力收集物资以备瘟疫。

    不过刘狮子还是给左懋第写了封信。

    说实话,左懋第在韩城的衙门里,一听说刘承宗给他写信,一猜就是要劝降之类的话。

    当时他脑子里就蹦出一堆骂人的词儿。

    他是进士嘛,读过的书多,脑筋转得还快,骂人很牛的。

    偏偏展开书信看了,嗯……左懋第的心情就有点复杂了。

    大元帅写信一向不拿别人当外人,张嘴就夸他这几年干得好。

    其次提醒他清丈田亩清查人口,人口和田地都要弄清楚,不仅要恢复生产,还要注意灭蝗、兴修水利。

    然后督促他继续练兵备寇,以防战争带来的溃兵盗匪扰乱治安,同时还要防范山西的瘟疫,继续保境安民。

    最后,最诡异的地方来了。

    刘大帅宣布,因为你左懋第的韩城知县干得好,韩城一年免征赋税,守城士绅吏民具有嘉奖,再接再厉,回头让吏衙给你记功举卓异。

    左懋第看完信,脑瓜子嗡嗡响。

    别说脑子里想的那些骂人话了,他连怎么回信都不知道。

    他寻思这鸟大帅的自我认知出了大毛病,他居然督促自己练兵备寇,谁是寇?

    而且怎么就跳过攻打韩城这一步,一副统治者的姿态单方面宣布免征了?

    还特认真。

    认真到左懋第读信的时候也产生了极大的自我认知偏差,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能满脸问号地把信递给韩城四姓士绅传阅。

    大伙儿面面相觑,对于大元帅的疯言疯语,统统遭受极大的精神污染。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