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1635汉风再起 > 第一零九章 吕宋各方的谋划
,卫国的三十多万民众,日子倒是过得比大明富足而安逸。当然,这种美好生活,也仅限于以汉人为主的国民。那些那些愚笨而又懒惰的土人,在卫国的刀枪和皮鞭监督下,均沦为众多种植园和矿山里的奴隶。

    没错,跟齐国一样,那些吕宋土人是不算卫国正式臣民的,而且还因为在二十多年前,在西班牙人怂恿下曾屠杀过吕宋明人。故而,所有被征服和掳掠的吕宋土人都被官方贬为奴隶,为卫国的发展建设,要牛马一生。当然,部分土人年轻妇人在许给移民后,地位和待遇会稍有提高。

    卫国想撺掇齐国一起攻掠棉兰老岛上的几个真神教素丹王国,除了想扩展地盘外,还有就是想掠夺更多的奴隶,以增加国中的劳动力,加大领地的开发力度。

    —————————

    6月25日,吕中岛,汝宁堡(今菲律宾宿务市)。

    “4月15日,大明赣王、东路军主帅李定国抛下所有后勤和辎重,率轻兵八千余急驰数昼夜,突然杀至济宁,大破清虏,俘杀清军一万二千余,清军败退至济南,历时数月的济宁之围遂解。”

    “5月2日,我齐国陆军联合云州镇,于昌黎设伏,毙清虏八旗骑兵三千余,余者溃往遵化州,不复再战之力。”

    “5月12日,清虏登来地方官员和驻防绿营集体剪辫异帜,宣布反清归明。5月20日,明军五千余军队,在夷洲水师的配合下,于蓬来港登陆,与陆续汇聚于济宁的明军主力,对山东清军形成夹击之势。”

    “5月14日,明军西路军主帅王自奇出偏师攻破武关,从东南方杀入关中,清虏秦岭防线随即瓦解,四万余明军越过秦岭,向关中纵深突进,清军被迫退至蓝田、咸阳一线,节节抵抗。”

    “5月22日,云州镇一部三千余,在辽东半岛的金州登陆,缓缓向北攻击前进。”

    “……”

    齐国吕宋总管区大总管鲁尚平放下来自大明的情报简报,然后端起桌上的茶杯,吹了吹杯缘的茶末,惬意地喝了一口。

    这大陆的局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清虏败亡时间已进入倒计时。只要明军在后续的战场上不再犯下任何低级错误,凭借其强大的后勤,稳扎稳打,再加上我齐国和云州镇万余军队于侧后袭扰其后方,清虏必然难以继续支撑下去。

    若是清虏知机,果决放弃河北、京津,然后迅速集结大军,打通辽西走廊,收复山海关,说不定还能在入冬前安然退入辽东。如此,便可恢复至清虏入关前的态势,与明军对峙辽西。

    可若是清虏拼死挣扎,非要在河北、京师等地,与明军决一死战。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在各方势力的联合进攻下,顾此失彼,最终可能会部覆没于关内。那么,此后不论是辽东,还是漠南,在失去了满蒙八旗主力后,未来都将是明军唾手可得的果实。

    “大明行将统一,我齐国则需早作准备。”鲁尚平命人将总管府的数名官员唤来,着手布置未来几个月的工作安排,“我吕宋总管区毗邻大陆,承接威远岛(今新几内亚岛),远控婆罗洲,不论是战略定位,还是于自身实力发展,都将面临一个最为难得的发展机遇。”

    “另外,这场明清之间战争,必然会在大陆北方造成数百上千万的难民,这对于我们齐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风险。若不出意外的话,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们齐国将会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移民大潮。而我们吕宋总管区在这种情势下,也必然会被本土赋予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其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事项,那就是提供无数移民所需的粮食,而且是……大量的粮食!”

    “大总管,半个月前,我吕宋总管区刚刚经历了一场台风,大风伴随着强降雨,农田也是积水成涝。估摸着,夏稻收成可能会减产三成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怕是积存不了太多的粮食。”汝宁县知县胡炎荣愁眉苦脸地说道。

    众所周知,粮食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与周围环境的光,热,水等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光和热是最为主要的因素。水源是可以通过人的智慧和勤劳予以调配,但光和热直接跟气候相关,几乎不可能调配的。稻米生产,在温带地区,只能做到一年一熟,而到了光热条件更充沛的亚热带,则变成一年两熟,到了热带,水稻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如果热带地区的水资源丰富,对于粮食作物的种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

    整个吕宋群岛是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光热足,而且水量充沛,再加上许多岛屿覆盖了一层火山灰,土质肥沃,算是农业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的地带。

    但是,吕宋群岛也是台风多发的地带,每年都有二十多个大小台风登陆吕宋群岛。台风给吕宋带来大量降水的同时伴随着大风,因此粮食作物也要受到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的影响,而导致轻重程度不一的大范围粮食减产。

    上个月,一场特大台风过境吕宋群岛,大风,暴雨肆虐了吕中岛、永年岛等几座主要人口集聚的岛屿,让吕宋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