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万国来朝 第十二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来,迎接他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这位造反兄傲气十足,竟然面对天子来使南面而坐,看那架势大有我造反我怕谁的意思。

    而朱高煦下面所说的话就很明显是他的心里话了:

    “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太宗(朱棣)听信谗言,把我封到了这个地方,仁宗想用金帛笼络我,现在的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接着,他又向侯泰主动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

    “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回去告诉你的主子(归报尔主),把那些煽动他的奸臣们抓来送给我,再和他接着谈(徐议我所欲)。”

    看看这些用词,所谓“归报尔主”、“徐议我所欲”,给三分颜色,却想开染坊!无耻一词当之无愧。

    从古至今,像朱高煦这样的无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明明自己搞阴谋,却总喜欢诬赖别人,给他留面子,却是给脸不要脸。

    对付这种无赖,实在是不用讲道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其实你很脆弱

    到了这个地步,不打也得打了,朱瞻基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平叛,当时大臣们都认为应该派遣阳武侯薛禄带兵平叛,而张辅更是十分积极,希望能带两万兵马去扫荡他的老朋友。

    但杨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皇帝亲征,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朱高煦。

    张辅不服气,与杨荣争论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事情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朱瞻基也拿不定主意,派兵出去打固然省事,却不能保证胜利,自己亲征虽有气势,但危险太大,无法保证安。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大臣夏原吉只用了一句话,便坚定了朱瞻基亲征的信念:

    “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李景隆?对,就是那个饭桶李景隆。

    当年建文帝把兵权交给这个饭桶,结果一败涂地,想到这个饭桶的结局,朱瞻基立刻下定决心,亲征!

    谁说李景隆是饭桶、废物?从这件事情上看,饭桶废物也是有用的,至少他的愚蠢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功德无量啊!

    宣德元年(1426)八月十日,朱瞻基亲征乐安,大军行动迅速,八月二十日已经到达乐安城外。

    朱高煦固然是无赖,但无赖想要干出点事情来,靠耍赖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点本事的。

    他原先以为是薛禄带兵来平乱,并不放在眼里,没有想到,自己的好侄子竟然亲自前来,一下子慌了手脚,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少有听命者。

    这个时候,朱高煦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地脆弱。

    朱瞻基实在不是等闲之辈,在征途之中,他曾经问手下的大臣们:

    “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们说得都不对,济南虽然很近,却不容易攻,而且大军行军迅速,他也来不及攻击,南京更不可能,他的那些手下们的家属都在乐安,怎么可能愿意往南边走?”

    “他会一直在乐安等着我的。”

    事实确实如此,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倒不是因为他想决一死战,而是他别无去处。

    大军到达之后,并未强攻,只是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虽然没有动真格的,气势却十分吓人,城中守军本来就没有什么斗志,这样一来更是失魂落魄,纷纷逃亡。

    朱瞻基充分了解了战场局势和士兵心理,派人将敕令捆在箭上射入城中,敕令上说明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并给朱高煦很周到地标上了生擒和击毙两种价码,城中的人顿时蠢蠢欲动,就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们看着朱高煦时的眼神,就如同看着一个金灿灿的猪头。

    朱高煦狼狈不堪,只好派人出诚送信,表示愿意出城投降,只是希望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告别亲人,就前来自首。

    朱高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天他准备打开城门,投降朱瞻基,然而他手下的部将王斌拉住了他,对他说了一番义正严辞的话:

    “宁可战死,决不做俘虏!”(宁一战死,毋为人所擒)

    朱高煦目瞪口呆,自己都准备投降了,这个部下竟然还如此有骨气。他顿时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与城池共存亡!

    发表完慷慨激昂的演讲后,朱高煦昂首挺胸地走回了自己的指挥位置。

    然后他换了一条小路,偷偷溜出城池,去向朱瞻基投降,还发表了他的投降演讲:

    “我罪该万死,由皇上发落!”(臣罪万万死,惟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