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粉饰太平 第六章 最阴险的敌人
,只因为另一个理由:

    “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他口中的奸人,就是当年红得发紫的钱宁和江彬,严嵩有他自己的骨气:宁可不当官,也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那时的严嵩,是一个正直的人。

    但隐居十年之后,他终究还是答应了一个人的邀约,再次出山为官。并非是他出尔反尔,只是因为这个人他无法拒绝。

    此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

    在严嵩看来,杨廷和是朝廷的支柱,在杨廷和看来,严嵩是难得的人才,而更为重要的是,十年前(弘治十八年1505)的那次会试,点中严嵩卷子,对其赞扬有加,并成为他老师的人正是杨廷和先生。

    杨先生真可算得上是个有眼力的人,因为十七年后(嘉靖二年1523)的殿试中,他还夸奖过另一位新科进士,断定此人必成大器,之后还大力提拔。

    看来这个世界确实很小,因为这位幸运者的名字叫做徐阶。

    正德十一年(1516),严嵩再次出山。

    论资排辈是官场的优良传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严嵩的境遇并不太好,所谓“任你通天大才,只有推倒重来”,他先进了翰林院,却只干了个编修(翰林院的低级官员),一年多啥也没混出来。

    但人生总是充满变数的,正德三年(1518),严嵩得到了一份差事——传旨。

    这就是传说中的钦差,虽说是个体力活,不过能到地方上摆摆威风,混吃混喝,也算不错,于是严嵩乐颠颠地上路了。

    然而事实证明,这趟所谓的钦差,实际上是个苦差。

    严嵩十分尽责地完成了使命,然后一路往回赶,但上天似乎还没玩够,他又一次在错误的时间,将严嵩送到了一个错误的地点。

    具体说来,当时严嵩先生所处的环境如下:

    时间: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具体方位:江西省临江府如果感觉比较眼熟,那说明你的记性还不错,此时此地,除了严嵩外,还有一位仁兄正在闹腾一件大事,这就是伟大的王守仁先生。

    严嵩的运气实在不好,国那么多地方他不去,偏偏赶上了宁王叛乱,要是他赶得巧,没准还能和刚刚坐船上岸的王巡抚打个照面。

    不过他既没有王巡抚的胆略,也没有旗牌令箭,于是只好躲了起来。

    但凡是躲避战乱,都有个时间限制,仗打完了该干嘛就干嘛去了,但严嵩可能是在战乱中受了什么刺激,他躲得比较彻底,京城也不去了,托人请了个假,直接回了老家。

    严嵩的行为放到今天,往小了说是怕事,往大了讲是玩忽职守,这事要放在朱元璋手里,估计严嵩的人皮都晾干了。

    可当时的朱厚照先生是没有时间管的,他正忙着玩,严嵩何许人也?哪能劳他老人家大驾。

    就这样,严嵩又开始了休养生活,但上天注定要让他出场,两年之后,又一个机会来临了,朱厚照先生驾崩,杨廷和开始代理朝政。

    在严嵩看来,报效国家的时机终于到了。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严嵩正式进京,他的人生从此被彻底改变。

    可刚一进京,严嵩就发现情况不对,他去拜会老师杨廷和,杨廷和还认识他,也打了招呼,却不怎么理会,搞得他十分尴尬。

    这人怎么说变就变呢?严嵩纳闷了。

    其实杨廷和还是比较够意思的,他之所以不管严嵩,实在是因为他正忙着一件大事——和皇帝斗争。

    严嵩算是倒霉到家了,复出混得不好,传旨遇到了宁王之乱,好不容易回到京城,又撞上了大礼仪事件。

    这一年严嵩已四十一岁,前辈上级退休了,同辈的都升了官,晚辈又不买他的帐,他成了个没人理也没人管的累赘。

    吏部的官员考虑了很久,觉得这人实在没啥用,又榨不出油水,就安排他去了南京翰林院。

    在当年,南京翰林院有个外号叫“鬼都不理”,既无权又无钱,穷得叮当响,可是严嵩没有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去了南京。

    但他没有想到,正是这个缺德的工作安排救了他的命,带来了光辉远大的前途。

    因为就在他出发去南京之后不久,两个人就急匆匆地以相反的方向从南京赶来,在京城掀起了一场无比凌厉的风暴。

    这两个人就是张璁和桂萼,轰轰烈烈的大礼仪就此进入最高峰。

    斗争的结果人尽皆知,在这场惨烈的政治斗争中,无数官员落马折腰,内阁被部清洗,新一代的权贵登上舞台。

    严嵩运气实在不错,出事的时候他在南京,无门无派,无牵无挂,每天喝喝茶,谈谈京城八卦新闻外,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话虽如此,但这件事情对他的前途似乎也没有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