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粉饰太平 第七章 徐阶的觉醒
财富。

    嘉靖元年(1522),应天府即将举行乡试,这一年徐阶二十岁。

    他对聂豹的钦佩和崇拜已经达到了顶点,在这两年之中,他曾无数次发问,无数次得到解答,他掌握了聂豹所传的精髓,了解了这套独特的体系,但两年来,仍然有一个让他十分好奇的疑问,没有得到答案。

    于是在他离家赴考的那天,他向为自己送行的聂豹提出了这个最后的问题:

    “你怎么会懂得这么多呢?”

    聂豹神秘地笑了:

    “那是另一个人教我的。”

    “几年前,我在江西求学之时(聂豹是江西吉安人)遇到一人,听其所讲极为怪异,甚是不以为然,当时我年少气盛,与他反复争辩几日,终于心服口服。”

    聂豹抬起头,走出了他的回忆,看着这个即将踏上人生征程的年轻人,说出了最终的答案:

    “当日我虽未曾拜师,却蒙他倾囊以授,我所教给你的一切,都是当年他传授于我的,你今此去前途未卜,望你用心领悟此学,必有大用。”

    “此学即所谓‘致良知’之心学,传我此学者,名王守仁。”

    致命的考验

    徐阶牢牢地记住了王守仁这个名字,他拜别聂豹,就此翻开了自己传奇人生的第一页。

    南京的乡试十分顺利,徐阶如行云流水般答完考题,提前交卷离开了考场,他很有信心,认定自己必可一举中第。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自信十足的时候,他的卷子却已经被丢在了落榜者的那一堆里。

    他的运气实在不好,当时的应天府批卷考官看到他的卷子,却如同是地球人看到了外星人,顺手就往地上一扔:这写得是什么玩意儿!

    就在徐阶先生即将成为复读生的时候,上天又一次朝他微笑了。

    此时,主考官恰好走了进来,看见了这一幕,他捡起了卷子,仔细看了很久,然后走到那位批卷官的面前,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当为解元。”

    所谓解元,就是第一名,目瞪口呆的批卷官半天才反应过来,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落榜。

    解元和落榜实在反差太大,双方争执不下,最后终于达成妥协,录取徐阶,不点解元。

    当时的徐阶对这一切丝毫不知,完被蒙在鼓里,不过无所谓,他已经获得了更进一步的资格,一年之后,他将见识真正的大场面,去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们。

    嘉靖二年(1523),徐阶前往北京,参加了会试,看来京城的考官水平确实不错,他的文章没有再受到非难,虽然没有拿到会元,却也十分顺利地进入了殿试。

    徐阶的心理素质还行,见了大老板也不怎么慌张,镇定自若地完成了自己的答题。殿试后,内阁大臣审读答卷,看到他的文章,都极为惊讶,赞叹不已,认为此科状元非他莫属。

    就在此刻,另一个人走入审卷室,和乡试时如出一辙,他也找到了徐阶的试卷。

    这个人叫林俊,时任刑部尚书,没事遛弯路过,就顺便进来看看,他拿起卷子认真地看了一会,评语脱口而出:

    “好文章!当评第一名!”

    这回麻烦了。

    应该说这位尚书大人给了个不错的评价,可是问题在于,这话实在不该由他来说。

    说来惭愧,这位仁兄虽说爱才,也是高级干部,却有一个缺点——人缘不好,当时的内阁大臣费宏等人和他有着很深的矛盾,平时就看他很不顺眼,现在他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便就此作出了推论——此文作者与他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

    托林大人的这一声吆喝,本来众望所归的状元徐阶就变成了探花徐阶。

    头等奖变成了三等奖,但也算凑合了,冤就冤点吧,不过领导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就在徐阶金榜题名,去朝廷见考官、拜码头的时候,他的才能终于得到了肯定。

    在那里,徐阶见到了朝中第一号人物——杨廷和。

    当这个二十一岁的青年出现在这位官场绝顶高手面前的时候,杨廷和立即作出了判断:

    “此少年将来功名必不在我等之下!”

    公报私仇的费宏也挨了领导的批评:

    “你是怎么做事的,为何没把他评为第一呢?!”

    佩服、佩服,杨廷和先生这么多年还真没白混。

    发达了,探花徐阶的前景一片光明,比强光灯还亮,领导赏识他,作为高考国第三名,翰林院向他敞开大门,一条大道展开在他的脚下,庶吉士——升官——入阁,荣华富贵正等待着他。

    怀着极度的喜悦,徐阶衣锦还乡,他的父亲激动万分,自己一生也只混了个正八品县办公室主任(县丞),儿子竟然这么有出息,这辈子算是赚大发了。母亲顾氏也是一把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