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日落西山 第三章 游戏的开始
: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读几十年书,考得死去活来,进了朝廷,再被踩个七荤八素,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属狐狸的,嗅觉极其灵敏,擅长见风使舵,无事生非。皇帝玩的这点小把戏,在他们面前也就是个笑话,傻子才看不出来。

    更为难得的是,明朝的大臣们不但看得出来,还豁得出去。第一个出头的,是户部给事中姜应麟。

    相对而言,这位仁兄还算文明,不说粗话,也不骂人,摆事实讲道理:

    “皇帝陛下,听说您要封郑妃为皇贵妃,我认为这是不妥的。恭妃先生皇长子,郑妃生皇三子(中间还有一个,夭折了),先来后到,恭妃应该先封。如果您主意已定,一定要封,也应该先封恭妃为贵妃,再封郑妃皇贵妃,这样才算合适。”

    “此外,我还认为,陛下应该尽早立皇长子为太子,这样天下方才能安定。”

    万历再一次愤怒了,这可以理解,苦思冥想几天,好不容易想出个绝招,自以为得意,没想到人家不买账,还一言点破自己的真实意图,实在太伤自尊。

    为挽回面子,他随即下令,将姜应麟免职外放。

    好戏就此开场。一天后,吏部员外郎沈璟上书,支持姜应麟,万历二话不说,撤了他的职。几天后,吏部给事中杨廷相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万历对其撤职处理。又几天后,刑部主事孙如法上书,支持姜应麟、沈璟、杨廷相,万历同志不厌其烦,下令将其撤职发配。

    在这场斗争中,明朝大臣们表现出了无畏的战斗精神:不怕降级,不怕撤职,不怕发配。个顶个地扛着炸药包往上冲,前仆后继,人越闹越多,事越闹越大。中央的官不够用了,地方官也上书凑热闹,搞得一塌糊涂,乌烟瘴气。

    然而事情终究还是办成了,虽然无数人反对,无数人骂仗,郑贵妃还是变成了郑皇贵妃。

    虽然争得天翻地覆,但该办的事还是办了。万历十四年三月,郑贵妃正式册封。

    这件事情的成功解决给万历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自己想办的事情,是能够办成的。

    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然而此后,在册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确实消停了——整整消停了四年多。当然,不闹事,不代表不挨骂。事实上,在这四年里,言官们非常尽责。他们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皇帝不上朝,并以此为契机,在雒于仁等模范先锋的带领下,继续奋勇前进。

    但总体而言,小事不断,大事没有,安定团结的局面依旧。

    直到这历史性的一天: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

    解决雒于仁事件后,申时行再次揭开了盖子:

    “臣等更有一事奏请。”

    “皇长子今年已经九岁,朝廷内外都认为应册立为太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

    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这似乎是一件完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才的。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闹到最后,万历烦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时行离开了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的时候,却听到了身后急促的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了一个太监,他带来了皇帝的谕令:

    “先不要走,我已经叫皇长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