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日落西山 第七章 不起眼的敌人
),找个机会打了一仗。

    开始明军人少,王杲占了便宜,于是他又不满意了,拼命地追,追到后来,进了李成梁的口袋,又拼命跑,从建州跑到海西,李将军也是个执着的人,从建州追到海西,王杲束手无策,只能投降。

    投降后,属下大部被杀,他本人被送到京城,剐了。

    但在乱军之中,有一个人跑了,这个人叫阿台,是王杲的儿子。

    十年后,祸患即由此而起。

    建州女真完了,下一个要解决的,是海西女真。

    海西女真中,第一个被解决的,是叶赫部。

    应该承认一点:李成梁除掉叶赫部的方法,是相当无耻的。

    万历十一年(1583),叶赫部首领,贝勒清佳努率两千余人来到开原,准备进行马市贸易。在这里,他们将用牲畜换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物资。

    高兴而来,满载而归,过去无数次,他们都是这样做的。

    然而这次不同。

    当他们准备进入开原城时,守城明军拦住了他们,说:

    “你们人太多了,不能部入城。”

    清佳努想了一下,回答:

    “好的,我只带三百人进城。”

    但当他入城后,才惊奇地发现,这里没有商人,没有小贩,没有拥挤的人流,只是一片空地。

    然后,他听到了炮声。

    炮声响起的同时,城外的李成梁下达了攻击令,数千名明军蜂拥而起,短短几分钟之内,清佳努和三百随从部被杀,城外的明军也很有效率,叶赫部只跑掉了四百四十人。

    然后是哈达部。

    相对而言,哈达部人数少,也不怎么惹事,李成梁本来也没打算收拾他们。但不幸的是,哈达部有个孟格部禄,孟格部禄又有个想法:

    和叶赫部联合。

    这就有点问题了,因为李成梁先生的目标,并不是蒙古,甚至也不是女真,他选择敌人的唯一标准,就是强大。

    强大,强大到足以威胁帝国的程度,就必须消灭。

    本着这一指导原则,李成梁偷袭了哈达部,将部落主力歼灭,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隆庆四年至万历十九年,在二十二年的时间里,李成梁把辽东变成了静土,并不干净,却很安静。

    如果各部落团结,他就挑事,挑出矛盾后,就开始分类。听话的,就给胡萝卜吃;不听话的,就用大棒。多年来,他作战上百次,大捷十余次,歼敌十多万人,年年立功受奖,年年升官发财,连戚继光都要靠边站,功绩彪炳,无懈可击。

    除了万历十一年的那一场战役。

    万历十一年(1583),李成梁得到了一个消息:阿台出现了。

    从战火中逃离的阿台,带着对明朝的刻骨仇恨,开始了他的二次创业。经过十年不懈的杀人抢劫,他成功地由小土匪变成了大强盗,并建立了自己的营寨,继续与明朝对抗。

    对付这种人,李成梁的办法有,且只有一个。

    万历十一年(1583)二月,他自抚顺出兵,攻击阿台的营寨。

    攻击没有想象中顺利,阿台非常顽强,李成梁竭尽力,放火强攻用上,竟然未能攻克,无奈之下,他找来了两个帮手。

    这两个帮手,实际上是帮他带路的向导,一个叫尼堪外兰,另一个,叫觉昌安。

    这两位都是当地部落首领,所以李成梁希望他们出面,去找阿台谈判,签个合同把事情结了。

    当然了,遵不遵守合同,那就另说了,先把人弄出来。

    两个人就这么去了,但是,李成梁疏漏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动机。

    同为建州女真,这两个人有着不同的动机,和不同的身份。

    尼堪外兰是附近的城主,之所以帮助李成梁,是因为除掉阿台,他就能够获得利益。

    而觉昌安跑过来,只是为了自己的孙女——阿台是他的孙女婿。

    当两人来到城寨下时,不同的动机,终将导致不同的行为。

    觉昌安对尼堪外兰说,我进去劝降,你在外面等着,先不要动手。

    尼堪外兰同意。

    觉昌安进入城内,见到了阿台,开始游说。

    很可惜,他的口才实在不怎么样,说得口干舌燥,阿台压根就没反应。

    时间不断逝去,等在城外的尼堪外兰开始不耐烦了。

    但他很明白,觉昌安还在里面,无论如何不能动手。

    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李成梁的使者来了,只传达了一句话:

    “为何还未解决?”

    对李成梁而言,这只是个普通的催促。

    但这句话,在尼堪外兰的脑海中,变成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