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大结局 第六章 复起
起了极坏的作用,更讽刺的是,据说他还有个光荣的嫡系祖先——范仲淹。

    想当年,范仲淹同志在宋朝艰苦奋斗,抗击西夏,如在天有灵,估计是要改家谱的。不过自古以来,爷爷是好汉,孙子哭着喊着偏要当汉奸的,实在太多,古代有古代的汉奸,现在有现代的汉奸,此所谓汉奸恒久远,遗臭永流传。

    在范文程的帮助下,皇太极建立了朝廷(完仿照明朝),开始组建国家机器,进行奴隶制改造,为进入封建社会而努力。

    要对付这个可怕的敌人,必须立刻采取行动。

    在紫禁城里的平台,怀着憧憬和希望,皇帝陛下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

    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

    他们见面的那一天,是崇祯元年(1628)七月十四日。

    顺便说一句,由于本人数学不好,在我以上叙述的所有史实中,日期都是依照原始史料,使用阴历。而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

    七月十四,鬼门大开,阴风四起。

    那天有没有鬼出来我不知道,但当天的这场谈话,确实比较鬼。

    谈话开始,崇祯先客套,狠狠地夸奖袁崇焕,把袁督师说得心潮澎湃,此起彼伏,于是,袁督师激动地说出了下面的话:

    “计五年,辽可复。”

    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这下吹大发了。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们,在经过时间的磨砺和洗礼后,选出了此时此刻,唯一能够挽救危局的人,并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但这个人不是袁崇焕,而是孙承宗。

    翻阅了上千万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认为,这个判断是客观的。

    袁崇焕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实施者,一个坚定的战斗执行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制定者。

    而从他此后的表现看,他也不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

    所有的悲剧,即由此言而起。

    崇祯很兴奋,兴奋得连声夸奖袁崇焕,说你只要给我好好干,我也不吝惜赏赐,旁边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气氛如此热烈,以至于皇帝陛下决定,休会。

    但脑袋清醒的人还是有的,比如兵科给事中许誉卿。

    他抱着学习的态度,找到了袁崇焕,向他讨教如何五年平辽。

    照许先生的想法,袁督师的计划应该非常严密。

    然而袁崇焕的回答只有四个字:聊慰上意!

    翻译过来就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差点拿笔做笔记的许誉卿当时就傻了。

    他立刻小声(怕旁边人听见)地对袁崇焕说:

    “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这句话意思是,皇上固然不懂业务,但是比较较真,现在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日期验收工作,你怎么办?

    袁督师的反应,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怃然自失。

    没事,牛吹过了,就往回拉。

    于是,当崇祯第二次出场的时候,袁督师就开始提要求了。

    首先是钱粮,要求户部支持,武器装备,要求工部支持然后是人事,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力支持。

    最后是言官,我在外打仗,言官唧唧喳喳难免,不要让他们烦我。

    以上要求部得到了满足,立即。

    崇祯是个很认真的人,他马上召集六部尚书,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个落实,保证兑现。

    会议就此结束,双方各致问候,散伙。

    在这场召对中,崇祯是很真诚的,袁崇焕是很不真诚的,因为当时的辽东局势已成定论,后金连衙门都修起来了,能够守住就算不错,你看崇祯兄才刚二十,又不懂业务,就糊弄他,是很不厚道的。

    就这样,袁崇焕胸怀五年平辽的口号,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可他刚走到半路,就有人告诉他,你不用去了,去了也没兵。

    就在他被皇帝召见的十天后,宁远发生了兵变。

    兵变的原因,是不发工资。

    我曾翻阅过明代户部记录,惊奇地发现,明朝的财政制度,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竟然都没有行政拨款。也就是说,地方办公经费,除老少边穷地区外,朝廷是不管的,自己去挣,挣得多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挣不到就滚蛋。

    而明朝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都用在了同一个地方——军费。

    什么军饷、粮草、衣物,打赢了有赏钱,打输了有补偿,打死了有安家费,再加上个别不地道的人吃空额,扣奖金,几乎每年都不够用。

    宁远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