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大结局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
,有一个人,叫做王朴。

    第二天,突围开始。

    按照洪承畴的计划,突围应该是很有秩序的,包括谁进攻,谁佯攻,谁殿后,大家排好队,慢慢来可还没等洪承畴同志喊一二三,两个人就先跑了。

    那两个先跑的人,一个是王朴。

    如果没有重名,这位王朴兄,应该就是八年前,在黄河边上收钱,放走诸位头领的总兵同志。

    照此看来,他还是有进步的,八年前,收钱让别人跑,现在撒腿就跑,也没想着找皇太极同志拿钱,实在难得。

    而另一位带头逃跑的,史料记载有点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是吴三桂。

    无论如何,反正是散了,彻底散了,军溃败,无法收拾,十余万人土崩瓦解,被人杀的,被踩死的,不计其数,损失五万多人。

    洪承畴还算是镇定,关键时刻,找到了曹变蛟、丘民仰,还聚了上万人,占据松山城,准备伺机撤退。

    可是皇太极很不识相,非要解决洪承畴,开始围城,劝降。

    洪承畴拒不投降,派使者向京城求救。

    可他足足等了半年,也没有等来救兵,他很纳闷,为什么呢?

    因为他糊涂了,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援兵是绝不会到的。

    要知道,他老人家来,就是救援锦州的,能带的部队都带了,可现在他也被人围住,再去哪里找人救他?

    其实洪承畴同志不知道,皇帝陛下也在等,不过他等的,不救兵,而是洪承畴的死亡通知书。

    按史料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围之后不久,京城这边追悼会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家属慰问,发放抚恤,追认光荣,基本上程序都走了,就等着洪兄弟为国捐躯。

    其实洪承畴原本也这么盘算来着,死顶,没法顶了,就捐躯。做梦都没想到,他连捐躯都没捐成。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二十日,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松山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打开了城门,洪承畴被俘。

    几个月后,无计可施的祖大寿终于投降,这次,他是真的投降了。

    自崇祯十三年(1641)至崇祯十五年(1643),明朝和清朝在松山、锦州一带会战,以明军失利告终,史称“松锦大战”。

    除宁远外,辽东境陷落,从此,明朝在关外,已无可战。

    消息传到北京,照例,崇祯很悲痛,虽然这几年他经常悲痛,但这次,他尤其激动,连续几天都泪流满面,因为他又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洪承畴。

    按目击者的说法,洪承畴同志被抓之后,非常坚强,表示啥也别说了,给我一刀就行,后来英勇就义,眼睛都没眨,很勇敢,很义气。

    所以崇祯很是感动,他亲自主持了洪承畴同志的追悼会,还给他修了坛(明朝最高规格葬礼),以表彰他英勇就义的精神。

    洪承畴没有就义,他投降了。

    当然,他刚被俘的时候,还是比较坚持原则的,没有投降,结果过了几天,由于平时没有注意批评和自我批评,关键时刻没能挺住,还是投降了。

    至于他投降后的种种传奇,就不说了,可以直接跳过,说说他的结局。

    清朝统一中原时,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委以重任,担任要职。

    清朝统一中原后,洪承畴由于立下大功,干了很多工作,有很大的贡献,被剥夺一切官职,光荣退休。

    后来他死了,死后追封爵位,三等阿达哈哈番,这是满语,汉语翻译过来,是三等轻车都尉。

    如果你不清楚清朝爵位制度,我可以解释,高级爵位分为公、候、伯、子、男五级,每个爵位,又分一到三等,一等为最高。

    男爵再往下一等,就是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是轻车都尉中的最低等。我查了一下,大致是个从三品级别。

    我记得洪承畴活着给明朝打工时,就是从一品太子太保,死了变从三品,有性格。

    后来又过了几十年,乾隆发话,要编本书,叫做贰臣传。

    所谓贰臣,通俗点说,就是叛徒,洪承畴同志以其光辉业绩,入选叛徒甲等。

    在此之前,似乎就是乾隆同志,还曾发话,说抗清而死的黄道周,堪称圣人,说史可法是英雄,要给他立碑塑像。

    我又想起了陈佩斯那个经典小品里的台词:

    叛徒,神气什么!

    好像还是这个小品,另一句话是:

    你说我当时要是咬咬牙,不就挺过来了吗?

    絮絮叨叨说这几句,只是想说:一、历史证明,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同志瞧不起的人,敌人也瞧不起。

    二、黄道周挺过来了,我敬佩,卢象升挺过来了,我景仰,洪承畴没挺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