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修真小说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激励(2014年最后第三天,求订阅支持!)
那活蹦乱跳的样子,哪里还有刚刚那死气沉沉的模样。

    可见,激励在生活之中真的是很重要!

    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性活动,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管理心理学把激励看成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和满意度也越强,工作效能就越高;反之,激励水平越低,则缺乏完成组织目标的动机,工作效率也越低。

    什么是激励?米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

    如何在工作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

    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

    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

    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

    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好好的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技术的新动向。同时做到在员工心里,使他们知道工作行为的实际效果,产生员工高效工作、高满足的结果。

    对于激励的方式在学术界有很多种理论和方法,有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其中激励因素为满意因素。有了它便会得到满意和激励。

    保健因素为不满意因素,没有它会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

    其实诸多模式中都不外乎两个方式: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

    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满足的可能性。

    显然,能够满足某一需要的行动对特定个人的激励力是该行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效价与该结果实现可能性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上式表示。

    激励的基本原则: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需要的要求。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3、引导性原则

    外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因此,引导性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

    4、合理性原则

    激励的合理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其二,奖惩要公平。

    5、明确性原则

    激励的明确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明确。激励的目的是需要做什么和必须怎么做;

    其二,公开。特别是分配奖金等大量员工关注的问题时,更为重要。

    其三,直观。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时都需要直观地表达它们的指标,总结和授予奖励和惩罚的方式。直观性与激励影响的心理效应成正比。

    6、时效性原则

    要把握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7、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所谓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

    8、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主导需要)的措施,其效价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

    因此,领导者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员工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