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修真小说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一知半解
毛zx《实践论》里面也有着这么一句话:“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在做事情和做人上面,最忌讳一知半解,一旦在做事情或者做人的时候,一知半解的话,有时候的后果真的会很严重。

    在一些小事情上面一知半解没有什么。但是在一些大事情上面,一知半解就要不得了,那可是会出大事的。甚至会出现死亡这样严重的后果。

    像是在医术上面,一知半解就要不得。给人看病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要是仅仅对于医学知识一知半解的话,那后果真的是太严重了。相信这样的后果会是怎么样,大家都很是清楚。

    所以,在做事情,还是做人上面。都不要做一知半解的人。

    作为小世界的主人,赵朝纲很是清楚学会穴道和经络知识的难度。否则,在现代医学上面也不会有中医难学的这个论点了。

    现代社会为什么中医会被西医压在下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医的知识对于一般人来说,真的是很难学。中医的很多知识,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简直是犹如天书似的难懂!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棒子国的韩医学,高丽国的高丽医学、小矮子国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高丽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高丽国的高丽国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