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修真小说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复杂难懂的中医
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是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参见:针灸学及腧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经脉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相互关系密切的学说。经络被定义为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病因学说:《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