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修真小说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区别
象中的“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

    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

    《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脉象中的“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

    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

    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

    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

    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

    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

    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隋唐时期,《内经》、《脉经》等书已经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以后又传到阿---拉---伯。

    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约980—1037)的巨著《医典》中的脉学,明显受我国脉学影响。公元十四世纪。我国脉学传到波---斯,当时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脉学,并且特别引述了《脉经》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

    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卜---弥---格(1612—1659)曾经把《脉经》译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铜版,描述我国脉法。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英伦国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1649—173)受我国《脉经》的影响而研究脉学,并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的切脉计数脉搏的表。

    他还写了一本叫做《医生诊脉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方认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十七世纪以后,西方译述我国古代脉学著作达十多种。

    因此,可以说,我们的中医绝对不必西医差,在某些方面上,中医比起西医来,更加的强!

    既然中医在医疗效果和医疗手段上面这么强,根本不逊于西医,那为什么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面的地位还是地院西医,甚至在我们国家里面,中医的地位也低于西医的地位呢?这其实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也在思维方式上。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视它的存在。

    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在对付疾病的过程中,用所谓的科技来唱主角戏,甚至唱独角戏。

    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地位,在对付疾病上,医生甘心当配角,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与疾病搏斗的战争。

    西医遇到慢性病的时候几乎都是采用“饮鸠止渴”的方法。饮鸠止渴是讽刺那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目光短浅的行为。

    比如身体有许多排毒的方式,咳嗽、脚气、腹泄、发热、呕吐、青春痘、斑、癣、痔疮、流汗等,都是身体排毒的自疗行为。可是西医根本不理解人体的这种生理现象,而采取阻止症状的方法来干涉身体。

    咳嗽就吃止咳的药,发热了就打退烧针等,这样一来身体虽然没有了症状,也没有排毒的痛苦,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