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修真小说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一千六百一十九章 精神的重要
哪里,认清自身所掌握的力量,只有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失败,就算是失败,也不会很惨。

    也就是说,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得量力而行。

    凭心论事,做人与做事是两种形态。

    有人能谋事,但不能谋人,而有人能谋人,却谋事不足,两者兼得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民间有话。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但行路不对。出个多行状元则是凤毛麟角。

    因此,多数时候。人们做人行事,都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竹篮打水,空欢喜”,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举不胜举。

    西汉元寿二年(即公元前1年),26岁的汉哀帝病逝,而其侄子刘千即帝位,史称汉平帝,接着,汉平帝升王莽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拉开了西汉王朝转折的序幕。

    请各位注意了,这时候轮到王莽开始隆重登场了。 那时候的西汉王朝是人丁稀缺,香火不旺,汉哀帝年纪轻轻就天不假年,早早离世。苦于没有子嗣,其侄儿刘倩就即位了。

    皇太后和皇帝的血亲淡薄,孤儿寡母的,主弱臣强的境况就发生了,王莽这个臣子就开始了他最得意的时代。

    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王莽借故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汉平帝舅舅家一族后,又设计用鸩酒毒死了汉平帝,可怜的汉平帝在死前已经发现王莽的不臣之心,但久未下决定。而后被人所害。

    然后,王莽又拥立两岁的幼子“孺子婴”为帝,开始了他傀儡朝政的时局。

    王莽在当时可谓完人。社会声誉极高,作为臣子对于朝廷其不居功自傲。处处谨慎细微,拒绝王侯爵位封赏。而对于国家治理上,善于用人,四海升平,其能力,其历史贡献,足以流芳百世。

    此时的王莽除了是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外,他还对国家格局和社会民生也格外关注,也有了跃跃一试的想法。

    殊不知,外衣一旦撕破,再好的皮囊也会被人识破。

    终于,在居摄三年(即公元8年),王莽脱下了伪装面纱,穿戴龙袍,假称“新莽”时代,西汉王朝就此终结在这个小子手中。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只有量力而行,才不至于总因目标得不到实现而痛苦不堪。

    只有两碗饭的肚量,却硬是要自己每餐吃三碗,不难受才怪。

    只能挑一百斤重的担子,却硬是要自己挑起两百斤,不受伤才怪。

    同样的道理,明明做不到的事情,偏要去做,一定会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左传.隐公十一年》有曰:“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左传?昭公十五年》有曰:“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唐朝吴兢在《开元升平源》里亦云:“朕当量力而行,然后定可否。”由此看 来,“量力而行”的意思是,有多大的能耐,就做多大的事,切勿勉强。

    如果没有很好的声音条件和音乐素质,就最好不要去做歌星的梦;如果没有很好的身材,就最好不要去做舞蹈家的梦;如果连简单的句子都写不通顺,就最好不要去做文学家的梦;如果并不具备出色的运动天赋和身体素质,就最好不要去做奥运冠军的梦........................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只有量力而行, 才不至于总因目标得不到实现而痛苦不堪。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估量自己,不要去做自己力不从心的事情。“盈则满,花至半开,酒至微醉,是 为最佳。”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情,无疑是自找苦吃。

    人,只有量力而行,该放就放,当止则止,才能在轻松快乐的节奏中,收获真正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 成功。

    人,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拓宽人生的宽度。于是大多数人都明智的选择后者,暗暗立定自己的鸿鹄之志。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端,就像在荒原里百无聊赖时得了一张通往远方城市的地图,决定往那儿走,但路需由自己开辟,前途未知 ——那地方可能一时半会儿到不了,也可能永远也不能到达。

    人生就是这样,不可能所人都载而归,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人毕竟是环境的产物,因而总要受到某些制约——无论是环境条件,还是自身的因素。

    当所处的环境不容许实现的理想,或是的自身条件不足时,的理想将暂时不能实现。甚至理想将成为空想。有了这些限制性因素,好比是让戴着脚铐来跳舞。能不能跳好这支舞。关键在于是否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所处的不断变换的每个环境中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应该了解客观的环境条件——要知道,给的是木材,永远也制不出金雕工艺品,但可以把他雕琢成八面玲珑的木雕艺术。

    当然,还应该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如何在所处的环境中向目标迈进一步。在这样的量力而行,给自己一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