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林家的嫡女,有着这样的出身,又因父母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孩子,自是爱如珍宝,千娇百宠。

    这样一个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养大的女孩,性子有些娇纵任性才是正常,怎么到了贾家,被人诟病的却是“多心”、“敏感”?其实哪是什么多心,根本是“风刀霜剑严相逼”,被逼的不得不如此!

    本来在探春管家兴利除宿弊的时候,你还赞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刚想赞一声你也是个知道经济世路,算得清银钱的明白人。

    没想到转眼间的一句“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让人目瞪口呆,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刚才的夸赞完是错误的。说出“后手不接”这样的话,只能说黛玉完是一个旁观者的直觉来判断。从侧面来说贾家的花费豪奢的太过了,让她都生出钱可能不够花的感觉。

    具体林家有多少财产贾敏不清楚,因为她算不过来。她至今还记得,当她醒来之后,看到账册后,心情已经不能用震惊来形容了,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她只觉得眼前帐册上的数字都金光闪闪的金子在不停地闪动,晃得她眼花头晕。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天上掉馅饼,掉大大的馅饼终于砸到她了!

    林家除了田庄、商铺、房屋、古玩、珍宝、金银……这些名遮眼露的财产之外,最多的也最珍视的前朝古籍、珍本、名家手札、字画……几代人的收藏,每一件都几乎价值千金,有些甚至堪称无价之宝,根本无法估算其价值。

    如果书中贾琏所言的“再发二三百万”的财指的是林家的财产的话,那么不得不说他还是少算了不少。不过细细思忖,也可以理解。送黛玉回南,等林海死后,扶灵柩于姑苏,花费了小大溜近一年的时间。除去来回路上和去苏州花费的时间,贾琏顶多有半年的功夫处理林家的财产。

    那么多的东西贾琏不可能把他们都带回去,只能现地变现。短时间内那么多的实物折现,急切之间哪里卖得上价,少不了被压了价钱。再加上打点当地官府的,有些东西不识货,贱卖处理的,遣散林家家仆,诸此等等,因此拿到手远远低于林家财产的真正价值。可是就这样,还有个二三百万,林家家业殷实难予言表。

    林家虽是钟鸣鼎食之家,亦是翰墨诗书之族,家族绵延以书香为本,以勤俭、守拙、慎独、谦谨为训,注重修身养性,行事深得低调二字,与坊间流传的所谓名门高户,到底气象不同。又因家族世代人丁不盛,子孙单薄,于姑苏老家林氏宗族分崩离析,不能作以臂助。且当年太爷辈上的旧事为鉴,所以林家上下均深蕴晦迹韬光之道,未将富贵显在人前,免得惹出些不可言说的祸事。况且因为人丁不旺,府中正经主子不过有限的那么几个,因此日用排场费用不见奢华,让人看不清内中底细。

    林家的泼天豪富藏在水面下,却被黛玉无视过去。真真让人忍不住慨叹一声,贾敏呀,你到底是怎么教女儿的?

    因为黛玉年幼,未曾学过管家理事,后来因为病故是以来不及教导,所以不懂,情由可原,可是你也把贾家捧得太高,林家也是经年世家,为何在你对女儿把贾家描述的那般不凡,以至于她到贾府之后那般没底气!以至于她不明白,不显山露水,低调行事不代表家业不丰。挥金如土,赫赫扬扬,那也可能是打肿脸充胖子!

    父母双亡,林家早已单独分宗,况且和林氏宗亲有嫌隙,靠不上,只得寄人篱下。这是没办法,可是这不代表你吃穿花费一应用度是贾家出的。各家有各家情况,你不能用贾家的行事标准来衡量林家,从而得出自家贫困的结论!

    不说林家户绝后,身为在室女的黛玉能够继承的林家财产多寡,也不说每年林家送往贾家的年礼打出她那般大小的金人有余!单单身为国公府嫡女贾敏出嫁的十里红妆就足够黛玉吃喝花销十辈子绰绰有余!人家做出拿她的银子买花给她戴,她还要让她感恩,生出自己是依附贾府的穷亲戚的想法来。真是可悲,可叹!

    奇Qìsuu書co、第十章

    贾敏为何如此抬高贾家的地位?就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是她的娘家,为她撑腰,使她多年无子都能够在林家坐稳当家主母的位置,让婆婆都为之忌讳三分,不敢太过为难她,才让她为其说好话。更是因为受的教育使其见识水平有限,无法理解真正世家的低调和内敛。

    说到贾敏的教育就不免提及贾家的发家史。当年宁荣两国公未曾发迹前,不过是乡间两好勇斗狠的青年,家里略有薄产,勉强度日,因此家里能送他俩到学堂识几个字已经殊为不易。因为炀帝无道,吏治**,上行下效,贪弊成风,宁荣两国公家里受其害,祖产被夺,两人与之理论不成反而被投入大狱。

    气愤之下,二人杀了将之缉拿的狱卒,逃之夭夭。杀人后潜逃在外的两人收拢了大批因为各种各样原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