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太宗皇帝曾经萌生过将帝位传给义忠亲王的想法,不过被臣下所阻。毕竟义忠亲王非嫡非长非贤,况且太宗嫡子尚在,若是义忠亲王为帝,嫡子将来如何自处。因此打消了太宗传位于义忠亲王的念头。”

    轻舒一口气,林海讲道:“和哥哥争位以至于手足相残这件事对太宗来说是永久的痛。为免下一代出现如此悲剧,太宗皇帝垂死之际,将今上、义忠亲王和其他儿子叫到身边,叮嘱做皇帝的要爱护兄弟,做臣子的要切记为臣的本分,兄友弟恭,切勿上演上一代人的悲剧。义忠亲王中的‘忠'就是那个时候太宗所赐,为的就是让义忠亲王能够在这个‘忠'字的提醒是,时时警惕,忠于职守,效忠王室才是臣子之道。”

    叹了一口气,林海又道:“今上念及骨肉之情,谨记太宗临终之言,对义忠亲王叛逆的行为一再姑息。可惜了今上对义忠亲王的一片苦心,义忠亲王对其维护之情视而不见,愧对于他称号中的那个‘忠'字,终究逼得皇帝对他忍无可忍,下手铲除这颗‘恶瘤'。我想义忠亲王若是肯现在对皇帝俯首求饶,皇帝一向宽厚待人,厚待宗室,说不定会饶过义忠亲王一条性命,否则,真的万劫不复了。”

    贾敏听林海讲述皇朝旧事,被林海对当今皇帝和义忠亲王之间下的结论惊得目瞪口呆。是她以最大的恶意猜度他人,还是林海从来把人往好处想。林海这样的“单纯”,让贾敏怀疑,他究竟是如何在错综复杂勾心斗角的官场中立足的。难道他是不想让贾敏沾染朝堂上乌七八糟的事情所以才这么轻描淡写的讲述皇帝和义忠亲王的争斗?贾敏忍不住猜测着。

    涉及到皇权的争斗,从来都没有简单的,皇帝和义忠亲王的事情也是如此。在她看来,当年太宗之所以临死留下那样的遗言,固然是因为当年旧事让他一直记挂在心,引以为戒,不想下一代出现上演这样的事情。恐怕还有在他的儿子中间已经有这样的势头在蔓延,太宗皇帝看出来了,可惜已经无力扼杀,所以在临终时尽力阻止。

    只是太宗皇帝忘了一点,高高的皇权实在是太诱人了,当年他自己何尝不知道骨肉亲情的可贵,但是为了那把耀眼的椅子,还不是无所顾忌的出手了。有他这么一个成功的榜样在前,下一辈有样学样无可厚非。

    义忠亲王今日之的局面未必不是当今皇帝刻意为之的。今上未登基之前,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九皇子,虽然是嫡子,可是上面还有三位嫡出的哥哥,按道理讲皇位怎么也轮不到他,偏偏在最后的争斗中,胜出的是他。太宗曾经想把帝位传给最宠爱的幼子的消息,贾敏不相信这位皇帝会不知道。

    不管义忠亲王以后是不是窥视帝位,就冲这一条,新皇登基之后都不容许义忠亲王这种“潜在”的威胁存在。虽然有太宗的遗言,可是若是皇帝真要动手,一个已经死去的人留下的几句话又有什么约束力。生下来即为亲王,外有父皇宠爱,内又有受宠的母妃帮衬,新皇登基时,义忠亲王势力渐成。新皇即位,义忠亲王或许是知道新帝对他的猜忌,或许是真的觊觎帝位,所以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依旧谋划着,利用资财四处收买官员……

    新皇即位之后,忙着稳定局势。无暇对付义忠亲王。况且若是此时对付义忠亲王,只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况义忠亲王叛迹未明,若是他像义忠亲王动手,不仅会被人指责,而且对他一直树立的“仁孝”之名有影响。反之,义忠亲王不轨,他讨伐,站着大义的名分。因此对义忠亲王的下面的“小动作”视而不见,甚至有意纵容,等到事情闹大了,他在出面收拾。

    不管怎么样,反正皇帝对义忠亲王多有猜忌,把他拘在京里,不得圣命不许出京。兵权更是牢牢的把在手中,一点一滴的削减着义忠亲王的势力。这样一来,义忠亲王就算想造反,也难以成事。本来计划不错,可是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儿子大了,心也大了,竟然和义忠亲王勾结起来,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贾敏忍不住叹道:“若是像老爷所言,其实根子在太宗还在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义忠亲王根本没有退路。太宗遗言倒是用心良苦,可是他忘了,‘皇权的威严不容侵犯',所以当年不管是皇帝登基还是义忠亲王上位,他们两个谁都容不下另一个。义忠亲王低头,皇帝仁慈,放他一马,饶他一命。从此贬为庶人,幽禁在高墙大院内,与外界不同消息。这样的生活曾经是天之骄子的义忠亲王可愿意忍受?身为皇室,位列亲王的义忠亲王想来是高傲的,对他来说,那样屈辱的活着恐怕生不如死,既然如此,左右都是个死,还不如奋起一搏,纵然不能成功,也让自己死而无憾。”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是从一个视人为蝼蚁到被人视为蝼蚁的角色转变,天差地下的变化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贾敏的一番言语让林海对她侧目而视。林海似乎不认识贾敏一般,凝视她良久,捻着颌下的胡须久久不言。半晌叹道:“历朝历代为了争夺皇位,纷争不已,骨肉相残,同室操戈,刀剑相向比比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