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紧闻香杯,拇指紧压杯底翻转过来,轻旋闻香杯,徐徐提起,双手轻搓,送至鼻下清嗅,吸闻茶香。

    惜春深吸了几下,赞道:“真是清香无比,林二姐姐,这是什么茶,这么香?”

    宝玉也一脸迷醉,摇头晃脑的道:“真是好一股天然馥郁的花香。好妹妹,拿出几罐送我们尝尝呗。”

    不等黛玉说话,漱玉抢着道:“还送你们几罐?想得美,这是内安溪铁观音中纯种的‘红芽歪尾桃’。铁观音中本就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此乃极品中极品,这茶越陈越香。虽比不如‘大红袍’,可是也珍贵异常,当年我家得的都不到一罐,这几年吃下来,下剩的那点也就再吃个两三回,若非今日这水,还舍不得拿出来呢。”

    黛玉不语,继续手上的动作,让众人赏鉴过汤色之后,开始用公道杯分斟到茶盏中,请大家品茶。黛玉所用的这一套龙泉窑梅子青祥云功夫茶具只有八个杯子,可是在场的三春、二宝、三玉、一云,总共九个人,因此黛玉只好不饮。宝钗品饮了杯中之茶之后,笑吟吟的道:“二妹妹一番忙碌却让我们生受了,真是不好意思。”

    宝玉也注意到了没有黛玉那份,把玩着手中的茶盏,叹道:“要是再有一个杯子就好了,或者林二妹妹单独倒出一杯也不好呀。”这么好的茶,沏泡的人却没尝到,真是可惜。

    宝钗放下手中的茶盏驳道:“宝兄弟可是说笑了。这杯子岂是说多一个就能多一个的。茶壶中的量都是可着茶盏来的。为了让茶汤更甘甜,水清味美,一般都是一壶四碗或者一壶六碗,像林妹妹家八碗的甚少。”

    把在座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宝钗开始长篇大论的讲了开来:“茶文化源远流长,有‘茶圣’之称的陆羽著的《茶经》早已对工夫茶有过简单的描述,广东潮州和汕头一带自那时起就开始盛行这工夫茶。宋代苏辙曾对此有所描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千百年来爱茶之人不知有几,虽然工夫茶早就于盛唐开始,但是内陆这边虽由此有‘斗茶’之说,可是至今依然并没有大范围传播开来,依旧偏隅一方。除了因为喝工夫茶采用的最好选用乌龙茶叶外,因为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外,想来还是因为它有矫枉过正之嫌。再者,茶经法上讲到,工夫茶,除选茶、选水之外,器具精致,亦为重要。以紫砂茶具为最好,用它来泡茶,香味特别醇郁,色泽格外澄洁,久置也不易走茶味。”

    宝钗的一番话听得三玉极为恼怒,漱玉悄无人察的对宝钗翻了个白眼,对釉玉嘀咕道:“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到这里卖弄起学问来了?她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我们这工夫茶不算茶道上的‘正统’上,不该拿到大面上来,而且器具也不够精致?……是到我们这里挑毛病来的吧?真是轻狂的没边了,真当得了那府里几声赞扬就比我们高人一等,可以充当‘知心大姐姐’来教导我们来了?”

    后面的声音略高了些,引得一旁惜春侧目。釉玉见引起了他人的注意,轻捏漱玉一下,声音如同含在嗓子里一般,道:“你和她计较什么,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她什么身份?好不容易借着老太太的面子从王府里请个嬷嬷过来,结果人家嬷嬷不肯教。人家都说了,‘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她一向是教导参加[大选]贵女的,若是教导了[小选]的。京中就这么大的地界,传出去了,这降下来,再往上升就不好升了。’不管好赖,咱们家里还是有两个供奉嬷嬷的,人家可没嫌弃你。”

    当日薛家的接风宴上,就“从宫里请嬷嬷来教导宝钗”贾母落了薛家一个大面子。后来王夫人果然拿着贾母的帖子为宝钗去请供奉嬷嬷。王夫人精挑细选,为宝钗下了大气力,因为有贾母的面子,请来的嬷嬷在京中颇有名气。因为请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当时对方以为是教导三春,结果来了之后,发现是教导宝钗。了解了薛家的门第根基之后,知道宝钗参加的是小选,那嬷嬷不管薛家怎么挽留,都辞了去。

    因为前后不到半日的功夫,知情的人又少,薛家丢了这么大的一个脸,自然瞒得紧,所以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因为那嬷嬷走之前是辞了贾母才离开的,所以个中情由,贾母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