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儿死于黛玉六岁那年?……”林海喃喃的重复着贾敏的话。脑海里的记忆一幕幕被翻了出来。徐姨娘闹事,贾敏受惊一场,肚子安稳无恙,她却滑了胎,流掉的是个男胎,那个孩子若是活着和霁玉同岁;贾敏那场几乎要夺去性命的大病正是发生在黛玉六岁之时;霁玉尚未满三足岁就被贾敏“狠心”的送往通明寺随弘一大师学习;……

    “至于贾家?林大人对贾家的印象还是在京中翰林院任职,不曾外放时留下的印象吧?说起来都距今二十多年了。林大人离京多年,恐怕不知道,今日的贾家早非当年的贾家了。都说,兴家好似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舟,二十多年的时间足以让一兴盛之家走向败落。二十年前大人的大舅兄还可以说是年少风流,可是今天,只能说他贪花好色,为老不尊。至于大人的二舅兄,为人什么样我不予置评,不过无能倒是真的。以贾家的背景,这么些年下来只不过由六品主事升任从五品员外郎,做官多年,才升了半级。若是林大人照着你二舅兄的升官速度来升迁的话,只怕林大人到死也做不到如今的正二品大员。……”

    “我记得我曾经和你说过,在贾府里,爵位虽由你大舅兄承继,可是却住在偏院,主理家政的也是你二舅兄这房。……”话说了一半,贾敏忽然想到以真贾敏护短的个性来说,她在林海面前只怕说的都是贾家的好话,贾家只会千好万好,绝不会把贾家的不好的一面说给林海听。这样一来,对贾家依旧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印象中的林海自然满耳都是贾家的好话,自然对贾家满心信任,不会想到贾家会做出欺凌黛玉之事来。

    林海点点头,道:“是的。当时我还说,虽然十个指头还有长有短,但是大舅兄和二舅兄都是岳母的儿子,岳母还是不要偏心太过,毕竟大舅兄才是承爵之人。若是做的太过,恐怕会伤了母子和兄弟之间的情分,非齐家之福,兴家之兆。当时你还和我起了争执。”

    咦?贾敏听了,讶然,她怎么没有这个印象?仔细在脑海中搜寻一番,才找到原来是原来的贾敏和林海之间发生的事。不过林海这话说的也很早了,过了很多年了。若非这是贾敏和林海有数的几次生气,只怕贾敏记忆中早没印象了。

    贾代善在的时候,他和贾母住在荣禧堂,因心疼小儿子,所以贾政和王夫人跟着他们住,日常起居就在贾政他们现在住的荣禧堂东边耳房中。后来,贾代善过世,贾母以荣禧堂作为她睹物思人的一个念想为由,没有搬出去,继续住在那里。孝道大于天,贾赦也不好反对,只能让贾母带着贾政夫妻继续住着。过了贾代善的三周年,贾母年老事高,一连病了好几场。说是睹物思人,过于悲痛,于身体不好,所以病好后,贾母就搬到西边的院子住。贾母虽然搬出,却不许人动荣禧堂的摆设,说是要照着贾代善活着的时候摆放才好,她也好时时过来看看,借以回忆贾代善。

    荣禧堂什么都不许动,贾母还要留着追思贾代善,那贾赦还有什么好搬的?于是贾赦就在给他娶妻用的从荣府中之花园隔断出来的房舍住了下去。后来,贾赦荒淫好色,宠妾灭妻,气死发妻,一味玩乐,……弄出一出出的故事来,越发惹得贾母的不待见,绝口不提让贾赦搬入荣禧堂,也不让贾政在荣禧堂搬走,就这样混了下来,直至现在。

    当年,贾母从荣禧堂搬走之时,林海一家还在京中。因此林海对贾母不许贾赦搬入荣禧堂并没说什么,只是觉得既然贾母不住在荣禧堂了,贾政一家不好在荣禧堂住着,最好搬走才恰当。因此说了上述一席话,结果反而引得贾敏不悦。

    在贾敏看来,贾家是母慈子孝,一片和乐,因此说他看不得贾家好,竟然咒贾家,盼着贾赦和贾政两兄弟阋墙,骨肉相残。贾政又没住在荣禧堂正房,不过是东面的耳房而已,贾赦自己都不曾提出异议,偏他在这里话多。贾家怎么说也是他的岳家,是他的妻族,若是贾家有什么不好了,难道他能得什么好不成?

    一顶这样的“大帽子”扣下来,林海还能说什么?再说这到底是贾家的家事,虽然林海身为贾家的“半子”,可是到底不好深说。正如贾敏所言,贾赦那边都没说什么,他何必枉作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