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田庄的所有收益都归林家所有。这就意味着将皇庄赏给林家,皇家不仅得不到半点好处,而且每年还损失不少收入,亏大了。何况,这两个皇庄规模虽然不是最大的,可是每年的收益在皇庄里足以进入前三。在皇上看来,纵使赏皇庄给林家,也不用找选择这么好的地段,中等的就足矣。……

    就林家封赏的问题,皇上和上皇商讨了好几次,希望能够减薄一点儿。哪怕不是为了别的,只考虑如果这次皇家对林海这般厚赏,将来若是有朝臣立下比林海更大的功绩,朝廷该如何封赏才是?总不能再封个异姓王吧?

    当年太宗打天下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拉拢手下,高祖从来不吝惜封赏下属,从而有了异姓王的存在。当时虽然太宗皇帝觉得不妥,不过那个时候正是在和兄长争夺储位最激烈的时候,为了争取朝臣们的支持,不得不赞同高祖封异姓王的决定。之后,异姓王的存在对历代帝王来说,如鲠在喉,因为忌惮这些异姓王,所以登基之后,大都暗施手段,不动声色的打压,削减他们的权力,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血和功夫。只恨几家异姓王乖觉,让人抓不住他们的错处,不好直接削了他们的王爵。后来上皇登基更是借助了异姓王的力量,给了他们喘息的机会,以至于立朝百余年,竟然还有异姓王的存在。如今这几家异姓王就已经够人头痛的了,难道还要嫌不够乱,再添几个不成!

    在派宫里的御医去给林海解毒,收到御医传回来的消息之后,皇帝没有告诉上皇,确实是有意隐瞒,不过是想着让上皇少些插手罢了。谁承想竟然让上皇疑他杀了林海,这倒是皇上没有预料到的。因为上皇这边不松口,皇上不想因为林海之事让父子关系闹僵,所以他只能将礼部关于林海之事拟定的折子留中不发,从而对林海的封赏也就耽搁了下来。

    因为皇上觉得林海之功不足以画像入功业阁,享受皇家供奉。上皇就告诉上皇,林海之才,堪比汉之萧何,他退位之前颁布的改革措施和秘密立储之策,皆来自林海。这些国策若是实施好了,利在千秋,功在社稷。他在位之时,之所以没有将其提拔入内阁,是因为他想将林海留给下一任帝王。当年唐太宗病危,贬谪重臣李绩,并嘱咐太子,等他登基后,将其召回,并委以重任,以便获得他对嗣君的忠诚。同样道理,上皇之后再没有提拔林海,就是不想他这边对林海恩施太过,以免到了下一任帝王之时,已经没有了施恩之地。

    上皇将这个讲出来,不仅仅是为了给林海争取待遇,更是为了试探皇上的反应。毕竟千军易得一帅难求,虽然能干的臣子是很多,但是有兴邦定国,宰辅之才的臣子却少之又少。上皇这么说,是为了试探林海是不是死于皇上之手。若是的话,损失了这样的人才,皇上应该有所反应。因为目前皇上最头疼的就是这些国策没办法实施下去,林海作为出主意的人,有些方面应该考虑的比其他人更面,这样的话,由他来主持诸般事宜,应该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结果上皇在皇上的脸上看出了惋惜,却没有看出懊恼和后悔等神色。虽然上皇怀疑皇上很可能是在做戏,但是到底疑心打消了大半。世间做父亲的没有一个愿意相信自家孩儿是那般心狠手辣之辈,纵使上皇生在皇家,但是同样,他也是一位父亲,普通父亲该有的心理他都有。疑心打消大半,上皇也就能理智的看待皇家对林海身后事的处理了。因此直到林家扶灵回姑苏,将林海下葬,林家才收到皇家对林海的抚恤和封赏。

    一事不烦二主,因送贾敏回来和中毒垂死的林海相见,唐公公和林家认识了,所以这次还是他传的旨。贾敏带着几个孩子在姑苏老宅的正堂摆上香案,从唐公公手里接过了圣旨。因为上皇能够理性的看待林海之事,所以皇家颁给林家的封赏,林海的谥号从“文正”改为了次一等的“文忠”,取消对其子的封赏,皇庄位置不变,改为一座,赏银变为,纹银五万两,黄金一千两,后面的珍宝布帛也都有所削减。不过这份封赏依旧让文官们看着眼红,不为别的,只为画画像入功业阁。身为人臣,谁不想流芳百世,青史留名,但是数千年下来,出仕做官的臣子不知有几,可是能让人记住的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