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都市小说 > 国潮1980 > 第一千六十八章 求和
    这年头,能让洋大人俯首帖耳,哪怕是东洋人,也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哪怕这时候他们听说宁卫民是某位大领导的儿子,都不如亲眼所见这一幕,对宁卫民心生的惧意和敬仰更多。

    这事儿要不是亲眼所见,说出去谁信啊?

    这家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他怎么做到的呢?

    甭管怎么说,反正不是华夏唱片能得罪得起啊!

    悔呀,真后悔!

    这世上要是有后悔药吃就好了……

    不过要说句真心话,宁卫民虽然赢得很漂亮,也拿到了比最初计划要好得多的合作条件。

    但他本人可没有为此感到多么得意,多么畅快,反而心里多少有点悲凉和无奈。

    想想看,他在自己的地盘,自己的家乡,进行正常的商业投资。

    居然还需要靠这种办法,才能有效震慑住宵小,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

    竟然还需要借助狐假虎威,才能得到某些人公平合理的对待。

    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儿啊!

    所以对于这个结果,他也只是认为勉强可以接受而已。

    远不如他刚刚和皮具三厂达成的合作关系痛快。

    别忘了,他才刚刚以爱国商人的身份拒绝了那些想要利用外资企业去挖国家墙角的企业。

    转而甘冒风险去投资扶持了一家京城濒临倒闭的企业。

    现在反过来,在音乐专辑的买卖上,他却只能采取截然相反的办法来脱困破局。

    尽管借用的是自己未婚妻的势吧,那也难免让他泄气沮丧啊!

    这就不是钱的事儿,重要的是在于他因此产生了失败的挫折感!

    所以华夏唱片还真是活该啊!

    怎么整治他们都不为过。

    说起来,就他们这样的公司,居然也配以“华夏”冠名?

    还真是白瞎了“华夏”这两个字了。

    至于崔建的那张专辑,宁卫民当然不是不做了。

    而是在冯朝年的牵线搭桥下,他决定换一家音像出版社合作,交给了“太平洋唱片”出版发行。

    以此作为对华夏唱片的惩罚,同时也免得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别看闹出了这么一事儿来,生气是生气,麻烦归麻烦,但实打实的也是有些好处的。

    首先就是宁卫民在音像出版业内绝不再是籍籍无名之辈了。

    有华夏唱片道歉这事儿作为前车之鉴,大部分人一旦了解,就不会再把宁卫民当猪宰。

    “太平洋唱片”这家公司就很拎得清。

    虽然在冯朝年介绍下,最初也把小刀磨得飞快,还以为逮住了一头大肥羊能往死了放血。

    甚至他们琢磨的比华夏唱片还美,想要的比华夏唱片还过分。

    居然惦记着只用二十万人民币就能把崔建的音乐专辑从宁卫民手里买断。

    可当他们听说这张专辑完是在日本制作的,连封面都是日本设计师给制作的,而且还是和松本庆子事务所签约。

    他们就惊呆了,一下就蒸发了部不切实际的想法。

    不为别的,就因为只有搞音乐发行的专业人士,才懂得国内音乐和外面引进磁带的重大区别。

    想想看,要是一般人,能干出这样手笔的事儿?

    钱不钱的放一边,关键是人家是行家啊,太专业了!

    尤其再进一步得知,宁卫民敢情已经和华夏唱片合作过一次了,这回是因为华夏唱片的贪婪才决定另选别家合作的。

    无论资金、制作、还是市场风险,其实统统不用他们承担。

    他们只需出个版号,就能获得管理费二十万,每盘磁带卖出去还能分五毛。

    那还有什么不乐意的?

    这不就相当于冯朝年往他们手里塞钱吗?

    他们除了联系一下经销渠道,什么风险和压力都没有,就能旱涝保收,怎么都合适啊。

    何况这张专辑明显是野心勃勃,初步发行就打算制作五百万盘。

    保守计算,也能有上百万的利润,弄好了能有小三百万。

    比他们自己发个六十万的专辑还丰厚呢。

    傻子才会往外推!

    但最最关键的是,这张专辑的音乐质量果然是极其的过硬。

    听过了母带后,几乎太平洋唱片的京城分公司,人人敬服,为之热血澎湃。

    他们就发现,无论配乐、编曲还是后期,都属于国内绝对制作不出来的绝对领先水平。

    别看《一无所有》这首歌已经在国内红了,而且这场演出的主办方也把演出中精彩曲目汇总出了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