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农村诊所要收取“管理费”、“针头费”和“针管费”,贫穷地区免疫率也在下降,有些地区甚至降低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之南地区的水平。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极少听说过有看不起病的情况。当时我年纪尚小,因此对农民的情况并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一般的城镇居民,没有哪家把看病当作洪水猛兽来看待的。我不是指公费医疗,而是指那时低廉的药价和治疗费用。那时有个头疼脑热的,花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就可以治好。由于当时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比现在小的多,因此这样价格低廉的医疗服务农民也消费得起。

    然而从九十年代起,一股名为“医疗产业化”的妖风破门而入。之所以说“破门而入”,那是因为这项所谓的“改革”根本就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一小撮不知道哪里来的、看不惯公费医疗和廉价医疗卫生服务的“精英”们强加给人民的。从那时起,医院的收费几乎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速度四倍以上。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的医疗体系出现了极度的异化:一方面医疗从业人员迅速暴富,另一方面广大居民医疗费用支出暴涨,因病致贫、无钱看病的事例从时有发生变成了普遍现象。“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些顺口溜表达了群众无钱看病、因病返贫的无奈与辛酸。

    二○○三年十月,我陪同父亲到医院做化疗。以前的病友在这三个月之间死掉了十多个,听一个幸存的病友说,上次挨着父亲的那个白血病孩子已经死了,才十七岁。那孩子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我以前见过他们:男的戴付眼镜,又黑又瘦;女的面色苍白,因为她也患有乳腺癌。为了给孩子治病,做母亲的自己有病不看。为孩子治病累计花了二十多万,部是靠借债得来的。现在人财两空,孩子的母亲也到了晚期,就要和她的孩子一同走了,留下一个孤独的男人还债。一个曾经美满的家庭,瞬间只剩下了孤独的他。二○○三年年底,我父亲最后一次化疗期间,几天内就先后有两个无钱继续治疗的病人,从父亲所在的住院部大楼上跳楼自杀。这就是“医疗产业化”给中国普通百姓带来的结果。

    “医疗产业化”给中国人民健康带来的惨祸远远不止无钱看病、因病致贫这两项。由于“医疗产业化”之后,有关医疗产业的产品利润丰厚,引来了无数投机者进行“医疗产品开发”。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最大利润,很多这样的投机者在连最起码的卫生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开工,给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重复使用血液透析器导致患者染上肝炎,输入不洁血液导致患者染上爱滋病的恶性事件时有报导。特别是,由于大搞所谓“医疗产业开发”,河南省上蔡县出现了好多村庄整村人因为卖血导致患上爱滋病的恶性事件……我不禁想起了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不正是“医疗产业化”下我国一些地区现实的写照吗?!

    有些从不担心自己如何支付医疗费用的人,总是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为由来反对政府对医疗卫生包揽太多,这种“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托词实在毫无道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二○○○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三,处于世界末流。其中,居民个人支出高达百分之六十四,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只有二十七。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由政府支付的医疗费用几乎达到了百分之七十,接近我国以前“公费医疗”的水平;而在瑞典、英国等高福利国家,政府支付的医疗费用比例还要更高。即使排除发达国家,这个比重在其它国家也低得多,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如果世界上最穷的国家都能由政府负担近百分之六十的医疗卫生费用,经济欣欣向荣的中国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对这种现状,就连一贯鼓吹市场化的美国经济学萨克斯都觉得,中国由政府支出的卫生费用所占的比例只有区区百分之三十六,是世界各国中最低的之一,中国政府在卫生筹资中的作用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