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穿越小说 > 共和国十大将军传 > 第12章
民党军趁红军分散做群众工作之机,急速推进到苏区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占领了东固、富田、东韶、黄陂等很多地方。

    如此之快的敌军攻势,红军始料未及。

    毛泽东、朱德迅即将红军主力撤回苏区应战。

    粟裕对当时的情景作了如下回忆:我军三万多部队,接到命令后,兼程往回赶。有天晚上,通过敌方两支部队中间的一个约七公里半的空隙,如果顺利地通过了,就进入苏区了。为了严守秘密,部队出发前把所有的火柴、电筒上的灯炮都“没收”了,真是“人含枚,马衔口”,连咳嗽声都没有。

    三万多人的大部队,一个晚上,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到了苏区。敌人竟然不知道我们到哪里去了。在苏区中心作战,敌人成了瞎子聋子,误把在南丰以南和东南地区的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以及在南丰以西宜黄以南地区的红军第三军第九师认作红军主力,下令发动进攻。

    红军主力部队从苏区中心的后部发动进攻,避敌强劲,击其虚弱。

    8 月7 日至11日,五天之间打了三个歼灭战,毙伤、俘虏敌军约一万多人,从被动中取得了主动。

    红军悄悄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休整待机。

    敌人则如同一群瞎马,在山林里乱冲乱撞。折腾了两个月,没伤着红军的要害,却丧失了三个师的有生力量。其余部队在苏区军民的袭扰下惊惶不宁,奔突不定,悲叹“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与此同时,两广军阀进军湖南,向蒋介石示威。腹背受敌的蒋介石不得不实行总退却。

    红军趁敌人退却之际,分路出击,又歼灭敌人两万多人。

    在国民党军队撤退时,红军同蒋鼎文、蔡廷锴部打了一个硬仗。三军团见《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第97页。

    打高兴圩。粟裕所在的红一军团打老营盘。这两支部队是国民党军队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打得很顽强。打到最后,国民党集中军官、军士,红军集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进行肉搏战。双方伤亡很大,最后双方都撤了下来。

    在红军撤军的路上,遇到了国民党韩德勤部一个师。据粟裕回忆说:“像吃豆腐一样,一下子就把它消灭了。”

    在毛泽东的麾下打仗,粟裕有很深的感触。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朱德同志指挥我们打了一系列胜仗,使我认识到,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开始常处于被动,但只要指挥员善于运筹,可以驰骋的领域仍然是很宽广的。战争指挥艺术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粟裕先后担任过红四军参谋长。红一方面军教导师师长等职务。1933年2 月,粟裕调任红十一军参谋长。这个军是方志敏在赣东北创建的红十军同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合编而成的,军长周建屏,政委肖劲光。

    1931年底,粟裕还曾任中央苏区红军学校队长。

    1932年5 月,蒋介石亲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调集大批军队向红军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在国民党发动第四次“围剿”之际,红军组建了红七军团,粟裕任红七军团二十师师长。

    这时,毛泽东因受王明“左”倾路线的排挤和打击而不能参与军事指挥。

    负责指挥第四次反“围剿”的周恩来、朱德继续执行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表现了卓越的指挥艺术。

    硝石战斗,国民党参战部队是湖南“马日事变”的刽子手许克祥部下的一个师。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仗打得十分激烈。

    红军二十八师攻击敌人一个山头,攻不下来,粟裕和肖劲光赶到前沿阵地督战,敌人终于被打垮了。红军乘胜猛追。这时,敌人的第二梯队的一部分从背后打上来。

    粟裕身边已没有队伍了。他以过人的智勇,率警卫员冲上前去追击敌军。

    这股敌人被击退了,粟裕却受了伤。他的左臂被敌人打中,动脉血管里的血喷出一米多远,当场昏死过去了。警卫员用绑腿把他的伤口上部扎紧,血才止住了。

    战士们找来担架,冒雨把粟裕送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救护所。

    山路崎岖,雨大路滑,绑带扎得太紧,担架走了三四个小时才到救护所。

    第二天,粟裕的胳膊肿得像腿一样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