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中国笑林大全 > 第1章
    《中国笑林大》

    ..co理制作,并提供下载

    (古代卷)

    前言

    幽默类

    巧言类

    荒诞类

    滑稽类

    机敏类

    诙谐类

    世情类

    嘲讽类

    夸张类

    影射类

    短小精悍特别合适在手机上看

    中国笑林

    前言

    “笑话”,故名思义,就是能引人发笑的故事或谈话。

    在我国,笑话出现得很早。先秦的经书、子书、史书,例如《孟子》、《韩非子》、

    《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典籍中,都有不少笑话保存下来。

    早期的笑话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它们往往与寓言的关系很密切,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的,有时还是为了讽谏的需

    要。

    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孟子对公孙丑论述善养“浩

    然之气”时用的,以说明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欲速

    不达。

    再比如,《韩非子·五蠹》讲的是作者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主张,论证“世异则事

    异”、“事异则备变”的道理,指出社会的一切政治措施都应该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所谓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于是作者采用了下面这则笑话: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就是把作者要讲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了。接下来作者还总结说:“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可见这则故事决不单纯为了嘲笑守株待兔之人的愚蠢,而是

    与作者的政治观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像上面举的这些例子,本来就同寓言一样,被作者利用了来说明一个观点或阐述一条哲

    理。但是它们有情节,或诙谐、或滑稽、或嘲讽,引人发笑,所以它们也是笑话。

    其次,我国早期的笑话并不被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所轻视,他们在担负着“文以载道”的

    使命著书立说的同时,也把笑话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有力武器。

    不可否认,早期的笑话中有许多在民众中流传已久,后来被文人写进自己的著作中,用

    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但也有不少是文人或士大夫在发议论时直接创作出来的。

    例如《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

    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也。子以我不信,我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

    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这就是“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出处。从《战国策》原文看,这个故事极可能是江乙为

    了说明“北方之畏昭奚恤”的原因而随口编出来的。他身为朝臣,并不觉得用这样的笑话或

    寓言说明问题有什么不好。事实证明,这则笑话的运用,确实十分成功。否则,要说明北方

    诸侯实际上是害怕楚王及其甲兵的道理,不知要费多少口舌,而且不一定能讲得这样生动透

    彻。

    再比如,《孟子》中众所周知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可能也是这样在论述中产生的。

    有些笑话,可能是作者对某些真人真事有了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概

    括和集中创作出来的。在周秦诸子著作中经常看到的宋国愚人形象,如上面提到的揠苗助

    长、守株待兔、《庄子·逍遥游》中的资章甫等,就是这样。后代一些笑话集中的艾子、迂

    公、憨子等也属于这类人物。

    汉魏之后,利用笑话陈说事理的做法不象先秦那样盛行了。涉及到历史、政治、哲学等

    方面的论述往往庄重肃穆。但笑话并没有因此绝迹。不久之后,便出现了讲笑话的专书。

    现在所能知道的我国最早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