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小说 > 其他小说 > 明朝那些事儿 > 日落西山 第二章 和稀泥的艺术
”,后来就变成常有,“微疾”也逐渐变成“头晕眼黑,力乏不兴”,总而言之,大臣们是越来越少见到他了。

    必须说明的是,万历是不上朝,却并非不上班,事情还是要办,就好比说你早上起床,不想去单位,改在家里办公,除了不打考勤,少见几个人外,也没什么不同,后世一说到这位仁兄,总是什么几十年不干活之类,这要么是无意的误解,要么是有意的污蔑。

    在中国当皇帝,收益高,想要啥就有啥,但风险也大,屁股上坐的那个位置,只要是人就想要,但凡在位者,除了个把弱智外,基本上都是怀疑主义者,见谁怀疑谁,今天这里搞阴谋,明天那里闹叛乱,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悬,几天不看公文,没准刀就架在脖子上了。

    万历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他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工于心计的政治老手,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不上朝的事实,却无人察觉背后隐藏的奥秘:

    在他之前,有许多皇帝每日上朝理政,费尽心力,日子过得极其辛苦,却依然是脑袋不保,而他几十年不上朝,谁都不见,却依然能够控制群臣,你说这人厉不厉害?

    但言官大臣是不管这些的,在他们的世界观里,皇帝不但要办事,还要上班,哪怕屁事没有,你也得坐在那,这才叫皇帝。

    万历自然不干,他不干的表现就是不上朝,言官大臣也不干,他们不干的表现就是不断上奏疏。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一直在干同样的事情。

    万历十四年(1586)十月,这场长达三十余年的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当时的万历,基本上还属于上朝族,只是偶尔罢工而已,就这样,也没躲过去。

    第一个上书的,是礼部祠祭司主事卢洪春,按说第一个不该是他,因为这位仁兄主管的是祭祀,级别又低,平时也不和皇帝见面。

    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上书提意见,他之所以不满,不是皇帝不上朝,而是不祭祀。

    卢洪春是一个很负责的人,发现皇帝不怎么来太庙,又听说近期经常消极怠工,便上书希望皇帝改正。

    本来是个挺正常的事,却被他搞得不正常。因为这位卢先生除了研究礼仪外,还学过医,有学问在身上,不显实在对不起自己,于是发挥专业特长,写就奇文一篇,送呈御览。

    第二天,申时行奉命去见万历,刚进去,就听到了这样的一句话:

    “卢洪春这厮!肆言惑众,沽名讪上,好生狂妄!着锦衣卫拿在午门前,着实打六十棍!革了职为民当差,永不叙用!”

    以上言辞,系万历同志之原话,并无加工。

    很久很久以前,这厮两个字就诞生了,在明代的许多话本中,也频频出现,其意思依照现场情况,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从这家伙、这小子、到这混蛋,这王八蛋,不一而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字不是好话,是市井之徒的常用语,皇帝大人脱口而出,那是真的急了眼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卢洪春的那篇奏疏,你看你也急。

    除了指责皇帝陛下不该缺席祭祀外,卢主事还替皇帝陛下担忧其危害:

    “陛下春秋鼎盛,精神强固,头晕眼黑之疾,皆非今日所宜有。”

    年纪轻轻就头晕眼黑,确实是不对的,确实应该注意,到此打住,也就罢了。

    可是担忧完,卢先生就发挥医学特长:

    “医家曰:气血虚弱,乃五劳七伤所致,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

    气血虚弱,肝虚肾虚,症状出来了,接着就是分析原因:

    “以目前衽席之娱,而忘保身之术,其为患也深。”

    最经典的就是这一句。

    所谓衽席之娱,是指某方面的娱乐,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综合起来的意思是:

    皇帝你之所以身体不好,在我看来,是因为过于喜欢某种娱乐,不知收敛保养,如此下去,问题非常严重。

    说这句话的,不是万历他妈,不是他老婆,不是深更半夜交头接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是一个管礼仪的六品官,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上书,且一言一语皆已千古流传。

    再不收拾他,就真算白活了。

    命令下达给了申时行,于是申时行为难了。

    这位老油条十分清楚,如果按照万历的意思严惩卢洪春,言官们是不答应的;如果不处理,万历又不答应。

    琢磨半天,想了个办法。

    他连夜动笔,草拟了两道文书,第一道是代万历下的,严厉斥责卢洪春,并将其革职查办。第二道是代内阁下的,上奏皇帝,希望能够宽恕卢洪春,就这么算了。

    按照他的想法,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有交代。

    事实证明,这是幻想。

    首先发作的是万历。这位皇帝又不是傻